ZKX's LAB

唐朝的官职等级,越详细越好 唐朝是太常卿官位

2021-03-09知识1

谁知道唐朝的太常寺正卿当时是几品的官.?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太常寺一般设有:正卿一人,正百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度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则赞引;有司摄事,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知祀,省牲、器,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相。凡巡幸、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道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署废。高宗即位,改治礼郎专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太常寺正卿为正三品,掌管宗庙.礼仪属.祭祀等。

唐朝的各级官职名称,以及具体职务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扩展资料:在唐朝,官员是分成九品三十级的,最低的官员就是九品官,因此会有九品芝麻官的说法,而且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极大程度的分权,避免有某个人的权势过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一品官员一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职,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没有实权。而二品官员一般就是什么大都督等等武将,比如程咬金就曾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品、二品官的官职虽高。

唐朝的官职等级,越详细越好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

唐朝的官职等级,越详细越好 唐朝是太常卿官位

#唐朝是太常卿官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