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博物馆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2020-07-24新闻3

■龚良

据统计,2019年参观博物馆人数最多的省市是江苏,达9036.73万人次。江苏也是文化旅游产业排名较前的省,在2019年国庆假期,旅游收入更为全国榜首,达到631.27亿元。

为何江苏的博物馆吸引了这么多观众,江苏的文化旅游产业都有什么特点?《东方文化》杂志为此专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龚良还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及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东南文化》杂志主编。

南京博物馆的特色

东方文化: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院,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院之一,该院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龚良: 1933年,蔡元培先生当时任教育部长,他倡议设立南京博物院,所以蔡元培先生是博物院的第一任理事长,成立以后,最主要的两个工作项目是服务公众和科学研究,这个目标宗旨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3年底,江苏省政府对南京博物院实施了改扩建工程,从原来的35000平方米扩大到今天的85000平方米。整个博物院构架是一个院下面有六个馆和六个研究所,六个馆是服务公众的,六个研究所是科学研究的。研究出来的成果,又支撑了博物院的展览。

六个馆中,第一个是历史馆展,展示江苏古代文明,它是由我们的考古研究所支撑。

南京博物院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考古挖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充实到我们的历史馆。

第二个是特展馆,特展馆主要是故宫文物特别展和文化交流展。国民政府时期把一批沈阳故宫、热河行宫的文物调拨给南京博物院,所以我们有故宫的文物。

在这里,我们每年做大概四至六个不同文化交流的临展、特展,特展馆也主要由对应的研究所在支撑。

第三个是艺术馆,艺术馆里是按照艺术品的分类来做,包括历代绘画、历代书法、历代雕塑,以及一批名人的专管作品,例如有国画、工笔画、油画、雕塑、书法等等。有艺术研究所具体支撑这个艺术馆。

前面这三个馆一般的博物馆都有,我们称它为历史和艺术的殿堂。

我们在第四个馆里建了三个小型的馆,为“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其中一个叫数字馆,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的28个片段,以江苏为例,用数字化的方式演示出来,称作“生命因你而永恒”展览。

第五个是民国馆,因为南京是原来民国的首都,所以我们再建民国馆的时候,把民国的建筑物小型化、局部化,放到一个空间里,在馆中建一条街道,让人们走进这条街,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活态的,我们称它为“城市历史景观再现”:里面有南北货店、咖啡店、邮局、瓷器店、电影院、火车站、茶馆等。观众走进去的时候,就是逛民国的街,每个店里可以买东西,东西看上去都像是民国的,是一个人气比较旺的地方。

这个展览的名字叫“民国社会生活”,人走到了展览里,而不是把展览放在橱窗里。这样的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公众还比较欢迎。

第六个是非遗馆。非遗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小剧场,剧场白天会放我们制作的3D电影,每个星期六,我们还在剧场排演一场大戏。第二部分是一个老茶馆,是民国形态的茶馆,以苏州香山帮的传统茶馆为模式。茶馆里面有一个戏台,每天大家可以在这里喝茶,下午会有一台折子戏。第三部分为非遗展厅,我们在墙上把江苏的非遗项目列出来,内设10个展台,由非遗传承人或其弟子现场表演非遗项目。第四部分叫民俗意愿节目,如婚丧嫁娶、民俗活动,每到节日前,我们会举办活动,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院,活动结束后,再把视频放到网上。

这样一来整个博物院就变成展览、展示、展演再加上文创开发,我们的文创店估计是全国博物馆里数量最多的。这里大大小小一共有近40个店,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戏,喝咖啡、喝茶,这样公众就喜欢在博物院里留下来,逗留时间比较长。我们的博物院其实不大,但让大家感觉很大,愿意留下来。

为了让观众感受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博物馆之旅,我们每年除了长期展览,大概还会做20个左右临展,1000场以上的社会教育活动,表演约472场的传统节目。

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

东方文化: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是什么?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博物馆是如何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龚良: 文化和旅游合并成一个部门,我们一直强调要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从社会效益、提高公众幸福度的角度提供文化产品。

所以,我们在艺术上要有更多的创作,作品要让老百姓喜欢,或者建设更多的乡镇文化站,让基层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读书、看电影、上网等基本服务。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各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设的博物馆,以及美术馆、图书馆等,大部分是免费开放,让更多的公众走进这些场所,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不是仅仅上班、吃饭,也可以来享受公共文化的服务,有更好的精神追求,让脑袋也富起来。

文化和旅游产业,一方面给大家提供相应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一方面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博物馆具有社会效益,也产生经济效益,这个经济效益不是博物馆直接得利,而是给城市提供了旅游贡献度。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文化产品也可以成为旅游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让人们享受文化的熏陶。

我所服务的南京博物院,是个公共文化服务单位,2014年的观众是226万,每年增加三四十万。到今年前10个月,按照常规的估计,我们会突破400万观众。

文旅融合以后,我们请第三方做了一个细致的分析,分析来参观博物院的有多少是社区的居民,有多少是游客(游客指的是跨地域、逗留超过几个小时的人)。若是本地社区居民,主要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若是游客,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一定会有旅游的贡献。

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南京博物院跟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度是一样大的。2018年,进入博物院的人71%是外省观众,而这个数字在2014年只有50%。

随着我们的展览做得越来越好,外地人来得越来越多,本地人比例缩小了,但是绝对值也是增加,大概每年增加3%至5%本地观众,外地观众增加速度更快,他们在博物院里平均逗留三小时五十分钟。

第三方的分析认为,南京博物院2018年对社会提供的旅游贡献度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南京市的旅游品牌贡献率为10%,即南京博物院提供了整个南京市旅游品牌10%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提供了旅游社会福利贡献度。博物院这个地方本来可以收钱,但政府给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免费的。2018年,南京博物院的社会福利贡献度是5.8亿元人民币。

第三,带动了南京市的旅游经济增长,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数据显示去年南京博物院带动了15.6亿元人民币的旅游经济市场。

这三个数字,反映了博物馆不仅带来了社会效益,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政府应投更多的钱建设博物馆,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来参观。

博物馆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促进了地方旅游发展。我们觉得跟博物馆的目标、宗旨、职业道德都是一致的,博物馆不是为盈利,是为公众服务的,但是在过程中为城市谋利了。我们当年有很多旅游景点都不收门票,其实也是一个概念。游客在享受免费门票过程中,自愿掏钱买了其他服务,又开心又花钱,这就是一种好模式,这也是我说的文化跟旅游的结合。

博物馆与文化宣传

东方文化: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

龚良: 博物馆不能仅仅展示文物的外表美,要充分展现文物内在的技术与艺术,更要展示文物和文物之间的关联,文物和人文的关系,文物的地域属性,这些内容我们不管对外还是对内策展,均需要考虑。

我们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其实全球所有的人都希望了解真实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博物院里最明显的特征。我们不希望有很多的仿复制品,我也希望博物馆里所有的解读都没有错误。我们现在要求讲解员即使到幼儿园,也不能随便讲,必须告诉大家真实的状态。

我们博物院的展品拿到国外去的时候,我们都走进当地主流社会,因为我们讲的是中国古代最真实的东西,我不能骗人,我要拿文物来说话,我也没法骗人。我如果多拿个假的东西去,人家就不相信。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里面特别讲究和谐,什么是和谐呢?和谐就是最匹配的,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和谐,而不是说最高大上的,那什么是最匹配最恰当的呢?比如,用玻璃杯喝茶很好,如果非要给它加一个黄金的盖子,那就不行了,黄金盖子虽然贵重,但是不匹配。我们传统的古代生活里面就有很多特别的匹配内容。例如花好月圆,不在乎这个月是什么月,这个花是什么花,它就是一个和谐状态。

我们做展览策划、创意设计的时候,可以有所选取,可以组合匹配,让人不单单看一件东西,而是看这些东西组合所表达的一个概念。

江苏的文化景观

东方文化:博物馆等可以带来很多人流,您觉得江苏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主要靠什么特色吸引或者留住游客?

龚良: 江苏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在文化资源方面,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处,还有全国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民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有十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三处,这些都组成了江苏最好的文化资源,同时这些资源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江苏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以水为主,称为“水运江苏”,所以江苏的人文精神是以水为主。有一个说法叫“吴韵汉风”,其实吴韵、汉风都是因水而生的,大运河和长江都流经江苏。江苏也临近东海和黄海海域,全国五大湖泊里江苏有两个最大的湖泊。

江苏从古到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江苏戏曲全国最多,我们有27种地方戏曲,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昆曲。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江苏最主要的资源,从古到今一直影响江苏的人文状态。

江苏的人文状态是最主要的,江苏是以文人文化来治理,所以大家看到江苏很多的景观都有文人的身影。比如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既是富有人家有了钱又有闲,同时又是文人参与建设,才能够造出来的南方私家园林。再比如说扬州,扬州很多的文化状态,如扬州园林、扬州漆器等,都是当时的商人有了钱以后,依托文人帮他一起设计住宅和特色器物。

江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这样的文化资源又演化成了旅游资源。文化要变成旅游资源,一是要求有异质性,另外还要求这个文化要有温暖感、舒适感,而江苏的文化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江苏文人比较温和,性格像水一样,所以有的时候看上去很软,有的时候也很坚强。水映江苏成了我们旅游的品牌。江苏以水为基础的文化景观做得特别好,非常舒适。

最近在苏北有一个地方叫垛田新化,人们把沼泽地里的土挖出来,垛到高的地方形成了垛田,垛完田以后水里可以养鱼,田里可以种庄稼。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庄稼如果都是一种颜色,会别有风味,比如说油菜,冬天种了油菜,到春天有两三个月油菜花漫天遍野,形成一个美丽的田园景观,它所产生的旅游文化效益就大于养鱼和种庄稼。这个景观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水为生的文化景观,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需要人文结合,比如说我们的秦淮河,秦淮河及其两岸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可以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和旅游相结合

东方文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更好地紧密结合?

龚良: 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更好地紧密结合,我们最近也在思考。原来旅游经常是为了让游客高兴,无中生有,即这个区域什么都没有,硬造一个出来。这种主题公园可以在一段时间里维持,但是它不可持续,为什么呢?因为游客一定是看有特色的内容,如果这是地域性又是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则更加容易走向世界。

如果只是把一个很好的东西复制过来,就缺乏原来的本地特色和文化,游客会考虑为什么不去原产地,要到你这儿来看山寨的,就像很多莱茵小镇这种洋名字的人造景点,火了一阵可能就没下文了。

所以我们发展旅游产业,一定要挖掘所在地的地域文明,把地域文明作为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比如说特色小镇、旅游小镇,一定要从地方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里去寻找土壤,寻找产品。

做地地道道本土的文化产品,然后以今人的审美观和舒适度进行改造,我建议一定是以传统的符号和思想发展文化产品,把传统的要素吸取出来,放到今天的旅游产品里。比如说一些大的考古遗址,刚挖掘出来的时候是一片废墟,这片废墟的组织开发,既要让它带有传统的文化信息,但又不是完全地复古,要让它成为一个经典,这些是我们要思考并实现的。在旅游产品或旅游景点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求一定要有当地的地域文明和文化符号在里面,要把传统的要素符号放进去才有活力。

比如贝聿铭先生建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先生原来的家就在苏州博物馆对面的狮子林里,所以再建苏州博物馆的时候,他完全用苏州的庭院和园林要素设计了一个现代建筑,是适合现代人用的一个建筑,而不是建了一个复古建筑。在这个现代建筑里,庭院和园林都很美,曲桥银联、亭台楼阁、紫藤书苑等园林内容,在苏州博物馆里全有。它的光线适合现代的视觉,建筑物整体适合今天使用,地暖等设施全都有,但是第一眼看,建筑物还是具有苏州的地域特色。

文旅结合,我觉得将来会变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是旅游景点,我们旅游的那些重要场所,也是反映地方特色、地方文明的一些重要场所。

#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书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