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海自贸区建设为“金色中环”提亮成色

2020-07-24新闻6

图片说明:“金色中环发展带”主要聚焦“3+5”重点地区

浦东新区近日正式启动“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工作,充分挖掘“金色中环发展带”支撑产业含金量高、生态基底条件优越和中环全域空间充足的三大优势,以此作为推进“五大倍增行动”的重要抓手和引擎,以中环的大发展、大变化引领带动全区加快高质量发展。

“金色中环”的建设,要抓住上海自贸区创新成果复制推广的机遇,率先应用自贸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自贸区在制度创新、功能培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与自贸区建设开展制度联动、功能联动和产业联动。

“金色中环发展带”三大优势

中环浦东段长28.7公里,约占全市中环全线41%,串联起3个主副中心、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个楔形绿地,是要素集聚、活力迸发的区域。“金色中环发展带”主要聚焦“3+5”重点地区,即前滩中央活动区和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3个中心区,以及沪东船厂、张江集电港、御桥区域、新杨思地块(高青区域)和筠溪小镇(三林区域)5个潜力地区建设,可开发建筑量超过1200万平方米。

目前,浦东新区已将“金色中环发展带”列为“十四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金色中环发展带”的三大优势和特色是:支撑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含金量高,拥有张江、金桥等产业园区,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生态基底条件优越,浦东中环串联3片楔形绿地,生态空间亲民,浦东楔形绿地从外环楔入至内环,有多条轨交直达;中环全域空间充足,中环沿线空间承载条件好,城市发展潜力空间集中成片。“金色中环发展带”的建设,将成为浦东乃至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的新空间与新引擎。

“金色中环发展带”与自贸区联动发展

上海自贸区与“金色中环发展带”在区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合,如张江、金桥部分地区被划入“金色中环发展带”,陆家嘴、临港等区域则并不在“金色中环发展带”范围内。因此,发展“金色中环发展带”既要在重合范围内创造叠加效应,也要在非重合范围内实现联动发展。除了区域范围上的呼应,更关键的是,以自贸区建设近7年积累的基础和经验,来带动“金色中环发展带”的建设,使“金色中环发展带”真正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成为浦东“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新高地。

制度联动充分利用创新成果

作为全国自贸区“雁阵”的领头雁,上海自贸区始终坚持“国家试验田”的定位,不搞“政策洼地”“地方自留地”,不做无法复制推广的“盆景”“温室”,而是用培育“良种”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主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聚焦贸易投资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适应、相衔接的基本制度。“金色中环发展带”要充分应用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边界,完善市场机制:一是探索前置审批向备案管理的全面转变,激发“金色中环”开放型经济活力。牢固树立“负面清单”意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率先应用“证照分离”“先照后证”“一业一证”等自贸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成果,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巩固“金色中环”建设发展成果。广泛应用“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发挥科创中心建设的优势,率先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功能联动发挥延伸和带动作用

上海自贸区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通过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实行差别化探索,开展互补和对比试验,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功能延伸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强化功能关联,有效衔接起内部价值链和区外价值链:一是发挥自贸区要素开放、自由流动的优势,促进“金色中环”高端要素的高效配置。自贸区的重要特征是要素在区内自由流动,要构建自贸区和“金色中环”区域间人才、技术和信息自由便利交流的机制,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有效支撑各类要素,特别是高端创新要素的流通和互动。二是发挥自贸区体制机制优势,打造“金色中环”总部经济高地。以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为特征的跨国公司总部型经济成为上海自贸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亮点,近年来离岸业务的开展也大大提升了自贸区总部经济的能级。“金色中环”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贸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积累的功能优势,促进总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创新功能有机融合,提高“金色中环”吸纳和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自贸区在海关监管和报税研发方面的创新,推动跨境研发、离岸研发。利用自贸区大科学设施集聚的优势,促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对“金色中环”溢出效应的发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产业联动价值链中再定位

自贸区是全球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的重要载体,“金色中环”建设要从自身产业目标和优势出发,在研发、金融等产业链核心环节进行积极探索,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重新定位:一是对接自贸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升“金色中环”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高质量的招商引资,引进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加强与全球创新网络有效对接,率先构建高端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成为全球优质项目的聚集地,将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二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自贸区产业链打造“金色中环”高端产业集群。将自贸区内的产业功能、政策拓展到“金色中环”,形成全产业链布局。自贸区内一些产业,特别是贴近消费对象和市场需求的一些高端服务业,如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和文化旅游产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必须向区外拓展,这都为“金色中环”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提供了机遇。三是以项目、产业链或区域为联动主体,创新应用“前店后库”模式打造“金色中环”高端商圈。“前店后库”模式,即进口商品以保税状态进入保税展示交易平台进行展示、陈列、销售。要探索保税展销加跨境电商、创新“前店后库”模式,打造“金色中环”高端商业地标。

自贸区为“金色中环发展带”提供配套保障

除了在制度、功能和产业上开展联动外,自贸区还可在基础性生产要素——人才和资金上对“金色中环发展带”提供配套和保障。在人才支撑方面,发挥自贸区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的特殊体制机制优势,聚焦“金色中环”发展重点领域,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优化重构,制定面向全球引进关键领军人才的支持政策。通过自贸区海外人才引进“单一窗口”,构筑环境友好型的国际人才高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探索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实现路径,共同促进高端人才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在金融支持方面,发挥自贸区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满足“金色中环”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传统业务相比,自贸区金融业务具有更多的创新性,并且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契合。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例如,当前境外市场利率水平普遍处于低位,为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更大空间,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帮助符合条件的实体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作者系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金色#自贸区#上海自贸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