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涧道情的基本内容 陕北清涧道情mp3

2021-03-20知识8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

清涧道情的所在区域 清涧古为雍州西河之地,秦属上郡,北魏始设朔方县,唐置宽州,金改青涧,明加水作“清”改为清涧。清涧县位于陕西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在黄河的中游、无定河的下游。北接绥德、子洲县,西南和延安市子长、延川县相连,东临黄河,与山西石楼县隔河相望。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记载:“北延沙漠,南扼全明,东控河东,为全秦要户,诚要害之雄区”。全县下辖7个乡8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0880人。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清涧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除有小面积川台地和残塬地外,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地势西北偏高(海拔高度900~1200米),东南较低(海拔570~900米);河流沟道相对切割深度150~200米。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为9.6℃,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14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黄河、无定河、秀延河。清涧地处“南原北漠”之过度区,汉唐时期,道教在这一带流传甚广。这一宗教文化的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的同时,道人们“坐班清唱”的道教音乐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人们在看道场、听道曲的基础上,结合陕北民歌、小调、说书等音乐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

清涧道情的发展概貌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为群众服务,边区文艺事业开了新生面。1943~1944年之交,鲁艺秧歌队在米脂用道情曲调编演了反映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很受群众喜爱,其中一段独唱被称之《翻身道情》(贺敬之词,刘炽曲)流传至今。鲁艺创演的大型秧歌剧《惯匪周子山》,剧中运用道情调8次,在延安演出后,广为传唱。不久,文艺界、理论界知名人士艾青、艾思奇和周扬等先后在讲话或文章中论及道情。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推动下,农村群众性秧歌和道情活动方兴未艾。1944年春节,清涧18班秧歌于县城会演,乐堂堡秧歌队演出《做军鞋》等4个道情戏,受到嘉奖。10月,安波在《解放日报》著文,介绍子洲驼耳巷区的道情活动。1949年建国前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代表团李波演唱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和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

清涧道情的基本内容 陕北清涧道情mp3

#清涧刘根升道情作品#陕北清涧樊延峰道情#清涧道情唢呐接婆姨#陕北清涧道情mp3#正宗清涧道情有哪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