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徽宗的“瘦金体”放大欣赏,笔下无力,不可临摹!

2020-07-24新闻4

赵佶,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瘦金体最主要的视觉特征是收笔处的顿笔与字中极细的长笔,由顿笔形成的狭长的“面”与细笔的“线”之间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由顿笔的形态可以推断出笔腹直径远小于笔毫长度,简言之应该就是赵佶画画中用到的勾线笔。所以瘦金体的典型形态直接来自所用毛笔,他用最方便的工具最自然的书写造就了他具有独特视觉形态的瘦金体。

将以上构成其明显特征的顿笔和折笔处撇开来看,其结字规模唐人,谨守法度,并无过多突破和个人特征。但做到这一点本身也并非轻而易举,皇家过眼虽皆上上珍品,亦需天资勤奋才能有所成就,赵佶无愧于此。

唐楷中对笔画起收笔从运笔到形态上的强调带来了对笔画中段的忽略,赵佶的书写在这一点上更进一步加强了笔画形态上的视觉特征,对于较长的横、撇、竖钩、斜钩、竖弯钩,其笔画中段或主体均细长纤瘦,细若牵丝,与明显的顿笔一起形成线面的对比,从而也构成其独特的篇章面貌。

赵佶的“瘦金体”独具特色,瘦硬中寓于腴润之致。这种书法艺术完全融合了赵佶本人的风格气质。在创作“瘦金体”之初的时候,当时年轻的赵佶,才情横溢,风华正茂,而且又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即骄纵又矜持,即放逸又束敛。

这一切用在书法上就造成了咄咄逼人的“瘦金体”。又因为他擅长工笔画。更喜欢硬笔之弹力.表现在书法上,则线条如张弓之弦。其形曲折,其势迅捷.其意则踌躇满淼。书画两种艺术的融合、互借,构成了瘦金体的特有魅力。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

以赵之功力,牵丝虽细却内劲暗含,因此其作品才有铮铮金鸣之艺术魅力。后人若只亦步亦趋,描眉画眼,而手无力发千钧之功,最好不要轻易临摹。

#书法字画#瘦金体#赵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