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汉代 汉乐府上陵

2021-03-22知识2

乐府诗的定义是什么? 乐府诗: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除为考察民隐外,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以供娱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扩展资料从其内容来看,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二、军乐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横吹曲辞: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三、民间的歌辞相和歌辞:为汉世街陌谣讴,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即为相和曲”。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杂曲歌辞:有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言战争行役,或缘。

汉代\ 汉乐府上陵

乐府旧题有哪些 歌 行 引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薤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二诗的都是来自天上,铙歌《上陵》中的仙人来自水中《董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因此,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现存铙歌18首各篇均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仅以西汉而言,惠帝时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四句歌诗,有三句是五言,第三句去掉调节语气的“宁不知”三字,也变成五言句.成帝时长安流传的《尹赏歌》、《邪径败良田》歌谣,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相当比重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文人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

什么是汉乐府民歌?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87580.html 0 匿名用户 1级 2018-12-15 回答 汉乐府民歌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

什么是乐府诗?且它的特点是什么? 乐府诗即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zd、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特点:1、语言朴实自然专 2、押韵灵活 3、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4、浪漫主义的色彩 5、运用排偶句 6、回环往属复,音韵和谐答案不权威,仅供查考

英语翻译 汉乐府民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注释】①上邪:犹言“天啊”.上,指天.邪,音义同“耶”.②相知:相爱.③命:.

什么是汉乐府 汉乐2113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5261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4102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1653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

#汉乐府上邪赏析#汉乐府长歌行的教学视频#汉乐府长歌行全文#汉乐府上邪鉴赏#汉乐府上邪朗诵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