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怎样理解和解少阳

2020-07-17知识4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好,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包括病人和很多中医爱好者,即便是中医名家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就象不同的人可能有同一个名字,同一个人也可以干多种不同的工作,学术争鸣也未尝不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1、病证分类:疾病复杂繁多,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必须分门别类。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把疾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病六大类,少阳是其中一类病证。2、经络之一:张仲景六经指的是三阴、三阳经,因有手足之分,实际是十二经。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3、疾病部位:治病就要了解病在哪里?张仲景把八纲和六经结合起来,把疾病的病性归纳为阳实热证和阴虚寒证,病位归纳为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人体正气与病邪交争于表之内、里之外、广大胸腹腔之间者,即为半表半里的少阳病。4、病变阶段: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到加重或痊愈的过程,三阳病变包括太阳、少阳、阳明经证和腑证,每个阶段有一定的传变规律,少阳阶段的病变既可入里而加重,亦可和解达表而痊愈。5、症状特征:《伤寒论》指出了少阳病的症状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6、如何理解《伤寒论》之少阳病条文? 2019-07-19:20:09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释:少阳病提纲。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感受了风邪,两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扰不宁的,不可用吐法和下法;如误用吐下,会引起心悸和惊惕的变症)3-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一云躁)。(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症属少阳。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津液受损,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若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则会痊愈;若胃气不和,则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症)4-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释:证治。5-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略。6-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皆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则会出汗)7-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释:或热结膀胱,或入阳明,或入太阴、少阴、厥阴等。8-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中医名词“八法”是什么意思?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古人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将用药的方法分成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又称为中医八法。如何理解《伤寒论》少阳病篇? 2019年7月19日19时19分:1-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2-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皮,内不及脏。3-宜和解,忌汗、吐、下。4-兼证:a、兼表:柴胡桂枝汤。b、兼里:柴胡加芒硝汤。c、兼太阳未解及太阴脾寒证:柴桂干姜汤。d、兼错杂证:柴胡加龙牡汤。e、兼阳明里实:大柴胡汤。f、热入血室,可用小柴胡汤。5-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但见一证便是”。6-方用:小柴胡汤。如何理解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既是治疗伤寒少阳病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来治疗伤寒少阳证。《伤寒论》中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伤寒论》中整句话的意思,我认为“但见一证便是”是在病人患的是伤寒中风之证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在治疗伤寒中风之证时,病人只要出现“柴胡证”,即以上辨证要点的前四个主证中的一两个,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而不必待其所有证候都弄清楚才去治疗。如果不在“伤寒中风”这个前提下,仅仅靠四个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来辨证,然后就用小柴胡汤,有点过于草率。因为这四个主证不是伤寒少阳证所特有的,如“寒热往来”不仅可见于伤寒中风之证,亦可见于热入营血证、状如温疟的黄龙汤证和虚劳等。所以“但见一证便是”一定要有“伤寒中风”这个前提。中医讲的三阳不足是什么意思 按照三阳三阴六经的层次来区分不同的体质。六经的观点是从《伤寒论》一书来的,六经学说历来为医家所崇。简单地说,就是三阳与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包括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体质太阳体质为元气充足,抵抗力足够强。邪气侵犯到太阳经的层面时,即遇到太阳经元气的正面强烈抵抗,邪气很难继续深入。这种体质的病人,一般如果感受了邪气,多患太阳病。一般太阳病的症状包括:感冒、发烧,而且是高烧,恶寒、头痛、身痛、有汗或者无汗、咳嗽、喘、干呕等等。脉一般是浮缓或者浮紧的,舌苔是正常的薄白苔。太阳病的治疗方式是解表法。包括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等。太阳体质的人如果患病,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之类的方子,效果明显,是明显到效若桴鼓。中医最喜欢治的就是这种体质的病人,因为太阳体质的病人非常容易康复,而且,不容易变生其他病症。太阳体质的人一般健康程度相当不错,往往感冒后很快即会痊愈,不太容易导致心肌炎,肾炎,哮喘等等。甚至于邪气稍强一些,太阳体质的人也能发挥充分的抵抗力,而且抵抗力会恰到好处,这叫适度抵抗。按中医的说法,叫太阳伤寒证。一般来说,从未看过西医的孩子以及从不吃西药的部分怎么理解病有太阳阳明? 阳明可下之证,不止于胃家实也。其纲有三,故又设问答以明之也。太阳之邪,乘 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 苦,名脾约者是也;太阳之邪,乘胃宿食与燥热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少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少阳病”,是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方法。把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证,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类病证间的传变关系。以指导临床的立法和处方。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故也是脏腑十二经的病变。故此,六经辨证对其他病证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少阳即是三阳中,阳气少的部分,在胆和三焦,由于少阳居太阳和阳明之间,病邪旣不在太阳之表,也未达阳明之里,故称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一般指少阳胆经而言,可自太阳病传入,或由病邪内侵结于胆腑所致。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治法:和解少阳。方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名方,除和解少阳外,还可加减以调和肝脾,如逍遥散(丸)。前人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临床上广泛加减应用。在屠呦呦团队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之前,还用小柴胡汤加酒炒常山,草果以治疟疾。以上回答,供参考之。太阳从表排,阳明从下,从大便排,那少阳病用和法,邪气从那排出呢?谢谢小柴胡颗粒和正柴胡颗粒有什么区别呢?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可信赖的问答社区,以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为使命。知乎凭借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结构化、易获得的优质内容,基于问答的内容生产

#中医#健康#伤寒#少阳病#小柴胡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