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克孜尔石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克孜尔石窟壁画17窟故事

2020-07-26知识3

龟兹人生活情况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怎样的体现?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以人物形象居多,有大量反映当时龟兹人生活情况的作品,如商旅负贩、二牛犁地等。其中男供养人不剪发且戴有巾帽的是当时龟兹国王的画像。第47号窟的壁画,在前室纵券顶窟顶上画着的是大飞天,后室横券顶窟顶上也是大飞天。她们上身裸露披挂璎珞、宝带,下身着裙,在腰间有两个衣结。她们的身体伸得比较直,只是以双脚分开,一屈一伸来表示飞的姿态。在涅盘台西头紧靠着涅盘佛头部的西壁底部,有一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在这幅画面上,萨陲那太子用一手撑着地,使上半身离地稍微仰起,另一只手则伸向天空,似乎他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作出极大的牺牲。动感十足,富于生气,产生出更巨大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问新疆库车地区的克孜尔千佛洞和森木赛姆千佛洞各是谁开凿的?能介绍下开凿历史吗?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或称为克孜尔千佛洞)位于与库车毗邻的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塔格山,洞窟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悬崖上。西距库车73公里,东距拜城67公里。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凿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五-七世纪为最盛期,至八世纪末逐渐停凿,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徐松在他的《西域水道记》中曾对克孜尔石窟做了一些记载。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克孜尔尕哈第30窟壁上的八位飞天是神吗? 克孜尔尕哈第30窟,后室宽大,原正壁前有佛涅槃群塑像,现已残缺无存。但在其平缓的券顶壁上画有两横列飞天形象,每列四身,左右各二身,均由两侧 面向中心飞翔。其中,。新疆地区有哪些有名的石窟壁画作品? 新疆在古时候被称为西域,是中西交通的要道,在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开始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中原。于阗、鄯善的寺院壁画,这两个地区是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也是早期佛教壁画存下来的主要的地点,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这两个地方也仍然是中原内地传输西域佛像样式的主要通道,在唐代著名的西域佛像画家是尉迟乙僧,敦煌莫高窟至今都保存着阗王室开凿彩绘的洞窟。克孜尔石窟现在有236个洞窟,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这个石窟保存相对完好的,大约有70处左右,年代最早的壁画大约在四世纪,龟兹型石窟的数量比较多,它类似于中原地区的中心洞窟,他也是供僧徒居住的僧房窟,洞窟里的泥塑雕像基本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是洞窟中保存的主要是壁画。吐峪沟石窟是在十六国时期开凿的,洞窟内的造型主要有中心柱,覆钵顶方形顶窟和长方形券顶禅窟等等,这个石窟的壁画带有着龟兹画风的特点。伯孜克里克石窟始建于6世纪左右,目前发现的洞窟有83个,其中有壁画的大约40个,大多数是10世纪创造的,这些石窟的变化,都反映出了比较鲜明的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些壁画的人物造型比较丰满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有着比较华丽。灿烂的装饰效果。除了第25窟和第9窟之外,其余的多为僧房。第25哭。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怎样的历史背景?从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汉,至公元589年隋朝杨坚统一南北,这段时期史称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也?克孜尔石窟中哪个石窟被称之为“故事画之冠”? 克孜尔石窟第17窟号被称为“故事画之冠”,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他们为何如此兴奋?原来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克孜尔石窟有哪些著名的因缘故事画? 克孜尔石窟的因缘故事画,构图千篇一律,即在菱形格子中心画佛像,占去 画幅的大部分;而在佛左右和下角留下少量幅面,用来画故事人物;通常只画一人或两人,主角有时是。克孜尔石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新疆的石窟(又名千佛洞)计有12处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孜尔石窟。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木札特河谷北岸悬崖上,有236个石窟,这是古龟兹国的一处石窟寺群,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开凿于公元3世纪,唐代废弃。时间比敦煌石窟要早,因西域佛教的流传较中原为先。窟形体制主要是毗诃罗式(即僧房群式)和支提式(即中心塔柱式)。现只有75个洞窟窟形完整。彩塑大部分在伊斯兰教进入南疆取代佛教的岁月中遭破坏,后又被外国人盗窃,现已看不到完整的塑像。壁画尚保存下来1万平方米左右。题材繁多,情节离奇,主要是佛本生故事画,仅第17窟就有38种之多,被誉为故事画之冠。第38窟所画伎乐图,有20个乐师,各奏一件胡地乐器,如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龟兹的舞蹈少女体态轻盈,姿态优美。第175窟还有耕地图、制陶图。石窟后壁有不少古龟兹文题记,对研究新疆的历史文化很有价值。克孜尔石窟壁画以西域的凹凸画法驰名中外,线条刚劲有力,严谨生动,又能与立体烘染的技巧相协调。衣纹有薄衣贴体、衣服紧窄、衣纹稠叠、曹衣出水等式样,头面手足等肌体部分,则着意染出凹凸分明的立体感。对人物的结构、动态与神情的把握都很娴熟。这些壁画还善于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