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意思

2021-04-09知识2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阴盛分别是什么意思? 1、怨憎会: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362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2、爱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3、求不得: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4、五阴盛: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

佛经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那下一句是什么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2113苦痛,生5261,老,病,死,爱别离4102,怨憎会,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1653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生老病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人之生也,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众人欢喜,而此中之苦,只有母亲和婴儿知道。只因为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至于老病死亡,更让人之一生充满了无数的身苦。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是老的恐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哪有无病之人,更有寂寞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涂,其苦更不堪设想!正所谓,此身不向空门度,更向何处消此业?皈依三宝的弟子,端能看透生死,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扩展资料:佛经的作用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

人生三大悲: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什么意思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2113得”的意思分别如下5261:1、怨憎会便是跟你无4102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1653头见,想不理他还不行,委实烦人;烦得久了,也便是苦难了。2、爱别离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若能看透这点,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但真要做到如此“空”,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所以佛还说,七苦之上的苦,便是不知佛法苦,谓之“苦苦”。佛主张超脱苦乐,凡人偏偏不想如此无味,明知最终是3、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恼。其实若是鸡毛蒜皮,一针一线,不得也就算了,顶多恼一阵子,算不得苦。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一种是“得到再失去”,一种是“可望不可即”。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扩展资料:“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佛经中七悲中的后三悲,其他四悲为: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意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