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原来古代银票是这样来防伪的

2020-07-27新闻9

在我们的认知中,对于古代的银票一直以来都是熟悉而陌生的。熟悉是在书籍、影视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陌生,则就是对它的制作、防伪、识别存在模糊的认知,因为很难想象古人能做到何种的技术水平。

如果学过历史,那么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国最早流通使用的银票是在宋朝时期,在四川出现了一种叫做“交子”的纸质的银票,从此流通开来。

早期的交子

在当时,制作之初古人们就考虑到了使用的安全防伪性和长期保存的情况。

初代的“交子”使用的纸张就尤其特别,选用的是“楮皮纸”,当时这种纸是被限制的,民间根本得不到。

其次,在花纹、图案,古人们也下了心思,当时的“交子”使用多种纹路团,外加上官府官印。

第三,除了图案,“交子”印刷,为了保证安全和防伪,古人也是煞费心思,使用三种颜色交叉绘画。

带有防伪交子

第四,除了在技术上、印刷上下足功夫,人工审核也是关键一环,每一张兑换的银票都需要人工再三审核真伪。除了官方机构,民间也出现了较多的“验钞”专家。除此之外,还通过严苛的法律进行保障,在出土的土代的银票上可见有“伪造者处死(斩)”的文字。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对银票的防伪技术也不断提高,从1826年到1921年近百年的时间,更换了三百多套密押。

300两印有王羲之《兰亭序》

更是出现了微型防伪标志图案,近代最有代表的就是晋商,微雕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完整的一篇,全文三百四十五字,雕刻及其精准美观,文字清晰可见。印刷到银票上进行防伪和识别。

可见古人对防伪用心所致,这也是历史上很少有出现假银票的情况,以上这些老祖宗们用的技术,也融汇到现在的科技技术中一直沿用。

#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