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复旦分型”下精准治疗:这种最凶险的乳腺癌缓解率从10%提升到29%

2020-07-27新闻9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7月27日报道:东方网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该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团队为“多轮治疗后仍出现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开出了“精准治疗方案”,成功将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29%;其中部分亚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获得缓解,疗效远超国际前沿水平。该项研究成果今天下午四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发表,影响因子达到20.5分。

据了解,三阴性乳腺癌是所有乳腺癌中的一种,被认为是“最毒、最凶险”的乳腺癌。其中,因经历过多轮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更是接近“山穷水尽”,经常规方案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例不到10%。

如何让这部分患者获得希望?邵志敏教授团队历时5年的研究,于2019年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癌基因图谱,证实三阴性乳癌并不是一种单一类型的疾病,通过庞大的基因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并据此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基底样免疫抑制型、间质型。

邵志敏教授表示:“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我们设置了4个在临床上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雄激素受体、CD8、FOXC1、DCLK1),把它们作为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的‘标签’。临床上只需通过对这4个‘标签’进行检测就可以快速得出分型结果。”幸运的是,这一寻找“标签”的方法仅需进行数百元价格的免疫组化检测,诊断耗时短,具有广泛的可推广性。

“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的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的癌细胞表现出的特性也有较大差异,”邵志敏教授。据介绍,基于精准的分型方法,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和王中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FUTURE(未来)”的“伞形”研究,研究中纳入了69例几乎再无药可医的“最难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结合此前的分型“标签”对这些患者分类,研究团队对500多个热点基因进行检测,精准锁定不同分类患者癌细胞的特征,随后予以相应的靶向治疗。

“我们欣喜的发现,这些几乎‘山穷水尽’的患者,其中约29%肿瘤明显缩小了!远超当前国际前沿治疗方法10%左右的缓解率,”邵志敏教授说,“其中,更让人兴奋的是那些归类为‘免疫调节型’的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和联合化疗的方法,有52.6%的肿瘤出现缩小,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研究中团队发现分类为“腔面雄激素受体型”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抗HER2的靶向治疗后,肿瘤发生缩小的比例高达100%。无独有偶,在FUTURE研究发表的同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也发表了肺癌的精准治疗伞形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分类精准治疗在难治性癌症中的临床价值。

邵志敏教授表示,这些新成果还将促进精准治疗药物的研发。例如在FUTURE研究中,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与国内药物研发能力最强的药企之一恒瑞公司密切合作,双方将前沿药物与研究中的靶点一一对应,在合作中迸发出不少灵感,使之成为一流肿瘤医疗中心与优秀药企合作的典范。

多个刻有“复旦肿瘤”且代表中国乳腺癌最高水平的科创研究成果,已从上海走向了世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重磅原创科研成果接连重磅推出,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科创策源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点亮了患者的“生命之光”。“可以说,正是基于医院近些年着力打造的精准肿瘤中心的大平台和创新的管理举措,才成就了这一系列贯穿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源源不断的成果产出。”邵志敏教授对未来同样充满希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