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知道吗?上世纪50年代迁安人剪的窗花,曾远销世界各地!

2020-07-28新闻6

剪窗花这种民间工艺在迁安有着悠久的历史,100多年前,迁安镇小王庄村王庆、小兰庄村王明、小贾庄村贾宝珠从花鞋的花样中得到启示将花样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到市场出售,深受群众欢迎,于是他们动手刻起了窗花。

窗花,又称花盆。每当春节来临,在新糊的窗子上贴几张或人物、或山水、或花草、或鸟兽鱼虫的好看窗花,会给节日增添喜庆吉利的气氛。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4年,迁安镇王庆、王明、王德志、贾宝银等人刻染的窗花,不仅畅销北京、天津、长春、山西太原及内蒙各地,而且通过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远销到日本等国。1962年,迁安窗花的花样多达300余种,曾参加广交会展览。1964年,王庆、孟宪忠、贾宝银、王德志四人刻制的窗花通过北京国际书店,出口到日本等国。当时,他们四人每年利用农闲刻染窗花的收入可达3000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文革”中,窗花这种民间艺术品被视为“四旧”而遭到横扫。1978年,66岁的王德志老人重操旧业。小兰庄、小贾庄、大贾庄、小王庄等村已有20余户刻制花盆。王德志刻制的《福寿双全》《发财万金》《龙风呈祥》《喜鹊登梅》《牡丹菊香》等样式的窗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后来,他又刻制铝制彩铂窗花,既可做窗花,又可压在玻璃下做台花。

迁安窗花的制刻方法,大致有七道工序:制板。将香研成面或用葫芦瓢灰与黄蜡融化混合,掺上牛油或羊油涂在盒里,厚约半公分,做刻花的垫板。因蜡板表面硬,能把纸刻透,而质地松软又能使刀尖、刀刃入内不致损伤纸和刻刀。制样。也叫制皮子,在刻出的硬纸上画好图案,然后用油灯烟熏出图纹。闷纸。将纸上喷洒适量水,以纸潮为度,然后用不透气的油纸或油布包好,闷均匀。撒粉。将闷好的纸10张一层,撒上白粉,用油纸包好,以防走水。刻花。将闷好的南莲纸40张一叠放在蜡板上,铺上花样,按样刻花。染色。着染不同颜色,每次可染色10张。刻制窗花最要紧的是构图,图案线条要相连,刻时注意线条不能刻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庆等老艺人刻制的窗花刀法精细,旋边转顶,穿枝过梗,线条清晰、流畅;刀口匀称,梗轻叶重,缝隙苗条,造假成真;染色讲究陪景匀称,截色合理。刻出来的窗花,图案潇洒,布局合理,生动逼真,色彩艳丽,图案下还常刻有寓吉祥之意的诗文。成套窗花一般四幅,鸟兽鱼虫人物、花卉,均有浓厚的诗意,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根据白风山先生相关文章整理)

#窗花#迁安#上世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