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要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科技常识?

2020-07-28新闻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灿烂的科技成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与中国古代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相比,如今公众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似乎还比较有限。提起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或文学名家,大部分人都能说上一长串的名字。如果提起中国古代科技,普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四大发明”,或者列举出祖冲之、徐霞客等几位古代科学家的名字,但对其他成就恐怕就知之甚少了。究其原因,也许是理解科技成就的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又离今天普通人的生活较为遥远,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

诚然,四大发明确实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可它远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其实,一些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仍旧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所展现,只是普通人不大注意罢了。就拿我们日常使用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有许多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关:我们会把15分钟叫做“一刻”;用“百炼成钢”来形容一个人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变得坚强;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按最新的流行语则是“后浪”)胜过前人;用“钩心斗角”形容人们用尽心机,明争暗斗;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喻人们隐藏真实意图,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将唱歌跑调称为“五音不全”,等等等等。

明月峡古栈道

在当今时代,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不了解,往往会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卑两种片面的情绪。前者的典型是言必称四大发明,或是一提起中国古代的某项科技成就,只强调其“领先世界多少多少年”。这种表述当然是正确的,却有流于表面、以偏概全之嫌。

就拿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来说,它历来被当做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华文明自身,雕版印刷术的贡献却远在活字印刷术之上。在传统的以四大发明为核心的叙事中,雕版印刷术往往被当做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的一种落后的技术,仿佛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便理所当然被淘汰了。其实,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清末的八百年间,虽然活字印刷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中国印刷的主流却一直是雕版,传世活字印本的数量只占到雕版印本的百分之一二。对比一下,自从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出现,15世纪以后的西方印本几乎全部都采用活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程度、技术条件的限制和汉字自身的特点,它们共同导致活字印刷的优势在中国古代难以发挥出来。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对活字印刷术价值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盲目自卑的一面则表现在,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许多人便产生了一种贬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倾向,看不到它光彩照人的一面。

就拿前面提到的“五音不全”来说,前几年网上出现了一篇不知谁写的文章,历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其中一条是古代中国人不知道音乐有七音,只知道五音,理由就是有“五音不全”这句成语。这种望文生义的蹩脚谣言本来不值一驳,奈何近几年流毒甚广,据说甚至发展到一些自诩为有文化的音乐工作者,在创作所谓“中国风”的音乐作品时,坚决不用fa和si两音,理由是“尊重传统文化”。这俨然已成为一种“传统的发明”。

音乐和物理、数学密切相关。其实,稍有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八度并不是平均分为七音,而是十二音,包括do、re、mi、fa、sol、la、si七音和其间的五个半音,分别对应钢琴上的白键与黑键。古代中国人是用一种叫作“三分损益法”的方法,先得到五音,再得到七音,直至十二音,称为“十二律”。此后人们又对十二律的相对关系该如何调整作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探讨,直到明代的朱载堉创造出十二平均律。这是中国古代在音乐领域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比欧洲人发明同样的理论早了半个世纪。

十二律

当然,这里并不想强调中国人在这项成就上比别人早了多少年。全世界的古代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同样的问题,往往也会想出类似的解决办法,音乐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项成就上我比你早一点,在那项成就上你比我早一点,本不稀奇。实际上,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出现后没有产生在欧洲那样的影响,我们没必要因为更早地取得了这项成就而妄自尊大,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无论如何,不能凭空认为古代的中国人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更聪明,或者比现代人更聪明,但至少不会笨得离谱。如此拙劣的谣言能有市场,本身便说明了公众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缺乏基本的认识。

因此,为了避免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卑这两种片面的情绪,就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常识。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中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许多科技成就既具有普世性,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例如,全世界的古代文明主要采用三种历法: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在这方面与其他古代文明是相通的。古代中国人又在阴阳合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独特的二十四节气制度,这展现了我国以农耕立国的特点。因此,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也就对中国文化多了一层认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有产生于中国的科技成就传播到全世界,中国自身也在不断接触并吸收外来的优秀科技成就。在众多的学科门类中,农学、医药学、天文学与数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在地学、生物学、物理和化学等领域,古代中国人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中国人讲求经世致用,在技术发明方面取得了许许多多先进的成就。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一些技术成就,也许看上去并不复杂,却曾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例如,马镫虽然构造简单,却显著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世界战争史。另外一些技术成就实用性不强,却展现了古人精巧的构思和非凡的技艺,指南车便是其中之一。

马镫

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与社会发展同步。在我们引以为傲的盛唐时代,科学技术成就却不甚突出;而在偏安积弱的宋代,则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大约从元末开始,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陷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直至近代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才发现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

《中国人应知的古代科技常识》试图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在体例上沿用了这个系列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包罗万象,本书将其按学科间的亲缘关系归纳为六大部分: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矿冶、陶瓷;机械、制造、军事;交通、水利、建筑;农学、生物、医药。书中选取的问题尽量贴近生活,简单易懂,希望能让普通读者也有机会领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总体面貌,从过去的科技发展历程中吸取精华,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活字印刷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