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关于《大毗婆沙论》的一点疑问?

2021-04-27知识0

佛学词典怎样定义\ 佛学大词典 对“阿毗达磨大乘经”解释如下:【阿毗达磨大乘经】西藏名Chos-mn%on-pa theg-pa-chen-poh。I mdo。又作阿毗达磨经(梵Abhidharma-su^tra)、大乘阿毗达磨。本经之梵本、藏译本、汉译本俱不存,仅于瑜伽派之论书中,曾被援引或述说。曾引用本书之佛典,梵本有安慧之唯识三十颂释(梵Trim。s/ika^-bha^s。ya)引用一处,中边分别论疏(梵Madhya^ntavibha^ga-t。I^ka^)引用二处。汉译则有摄大乘论本引用八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六、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一、唯识二十论述记等各有一处援引,又广释菩提心论所引之无尽意经亦见阿毗达磨经之名。本经与摄大乘论之关系,依摄大乘论本之开头与结尾经文而知,无著造摄大乘论系以畅达义理而略释本经之摄大乘品,然南朝陈·真谛译之摄大乘论谓(大三一·一一三中):‘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由此可推测非指特定之阿毗达磨大乘一经。然一般认为,摄大乘论本是根据阿毗达磨大乘经叙述之十胜相,以概说大乘一般之要义。[汉译四本对照摄大乘论(佐佐木月樵)、心意识论より见たゐ唯识思想史(结城令闻)、摄大乘论研究(宇井伯寿)、根本中と空(宫本正尊)]中华佛教。

大毗婆沙论的历史作用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颇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小乘佛学中的地位,该部的学者由此被称为“毗婆沙师”。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此论的著述。如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等。

无学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则将此十支依止于无学之五蕴,以正语、正业、正命为无学之戒蕴;正念、正定为无学之定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为无学之慧蕴;正解脱为无学之解脱蕴;正智为无学之解脱智见蕴。[参考资料]《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九十四、卷一0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五;《显扬圣教论》卷三;《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大乘义章》卷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

#阿毗达磨毗婆沙论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