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下载陕北清涧道情音乐伴奏 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2021-04-27知识3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张良卖布歌词 1.《张良卖2113布》指的是秦腔张良卖布选断,秦腔(5261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4102老的戏剧1653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2.戏文全文参照如下:—陕西秦腔《张良卖布》四姐娃:奴名四姐娃,今春二十八。容貌亚赛一朵花,十七岁嫁到张连家。奴夫把钱耍,那管家里无米下。背地里我把媒人埋骂,我夫妻简直无缘分。张连:清早间奔大街卖布换花,布卖了六百钱正要回家。谁料想半路上出了拐叉,偏不偏遇见了朋友老八。硬拉我进宝棚坐下叙话,先装烟后点火再倒严茶。他言说到场活一同来耍,我口说不想来心像猫抓。论输宝双指头往下一压,二不炉挂了号我不得不压。先是赢后是输来了三下,六百钱全输光把人气杀。出宝棚肚子饿的吱吱哇哇,身无力腿儿乏我有啥办法。无耐了将裤带我扎了又扎,心里头真好象刀子乱扎。这几天家里边快没米下,衣服烂补了补又开了花。想起这穷光景我把天骂,你不该把张连给的太匝。四姐娃她等我回转家下,没有钱没有花我怎回答。对对对,我还是用老办法,造个谎耍个怪我哄骗与她。搽把汗鼓鼓劲脚步放大,回家里我啥不管赶紧喂脎。不觉得来到了我家门下,扣门环叫。

#陕北清涧强家沟道情视频#榆林市秧歌大赛清涧道情#陕北清涧道情三子争父#清涧传统道情剧柜中缘#下载陕北清涧道情音乐伴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