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丁戊奇荒,比1942年河南大饥荒更为严重

2020-08-06新闻45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光绪元年(1875年),这一年光绪四岁。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干旱的迹象,一直到冬天.降雨量依旧十分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千里旱魃,没有雨水的滋润,种下去的种子都发不了芽。尤其是山西省,旱灾程度为当地历史罕见。当时的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八)。“千里赤地,一颗种子都活不了。俗话说:久旱必有蝗。干旱使得蝗虫的产卵数量大为提高,达到每平方米可产20万粒到40万粒之多。蝗群过处,别说农作物了,连草它都给吃的干干净净。干旱导致的蝗灾进一步加剧了受灾的严重程度。这一年,山东省大部分全年皆旱,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1876年12月11日 《申报》记载,由于旱灾,各地因饥荒逃难的灾民数不胜数,卖老婆卖孩子换取粮食的情况已经开始普遍,而在这样的大灾面前,道德法律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人们为了一口吃的纷纷铤而走险,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武装组织,进行抢粮保粮的斗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心动荡,一场惨绝人寰的灾情已经在蔓延。

1877年,《南江县志》对四川及甘肃北部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子,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这记载的场景太那个了,我就不翻译了,各位将就着看了。

到了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干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已经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有所缓解。然而旱情的些许缓解并没有给百姓们带来希望。连续数年的干旱无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幸存下来的人已经奄奄一息,又没有粮吃,更加没有力气,只要一倒下,就会变成他人口中的肉。而旱灾导致的瘟疫等一系列疾病正肆无忌惮的挥舞着手中的镰刀,无情的收割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时间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幸存下来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了久违的甘霖,困难的日子仿佛就此终结,一切都似乎在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天不随人愿,1879年7月1日寅时在甘肃省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发生了里氏八级地震,史称武都地震,这次地震破坏面积包含了当时大部分受旱灾的省份,破坏面积非常大,且地震破坏力极其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胜数。刚刚躲过旱灾而幸存下来的人们再一次被无情的伤害。

丁戊奇荒是一次因旱灾而导致的饥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共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由于受灾的程度在1877年和1878年最为严重,而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也许很多朋友们都看过电影《一九四二》,从电影里都多多少少了解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的惨烈场面。其实丁戊奇荒的破坏程度要比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远远严重的多,悲惨程度更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所罕见。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万望各位珍惜碗中粮。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删。

点关注,不迷路,万千历史与您品鉴。

#array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