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萧至忠传答案 文言文新唐书韦挺传

2020-08-11知识11

萧至忠,沂州丞人。少与友期诸路 译文 萧至忠是沂州丞人,少年时与朋友相约在路上碰面。全句是:萧至忠,沂州丞人。祖德言,为秘书少监。至忠少与友期诸路,会雨雪,人引避,至忠曰抄:“宁有与人期可以失信?卒友至乃去知,众叹服。翻译:萧至忠,沂州丞人。祖父叫德言,官至秘书少监。至忠少年时曾与朋相约在路上碰面,适逢下雨夹雪,其他人都道纷纷躲避,至忠说:“那里有与别人约好了还可以失信的?(坚持不避雨雪)一直坚持到朋友来了才走,众人都佩服他。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区别是什么? 贞观之治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文言文阅读 (1)A“善人”意思是“善良的人”,作“及”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C;“士无良而甘于祸”为句子,作“悼”的宾语,中间不可断,排除D.句子翻译为: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2)D 谥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3)B“重用”错,原文为“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未受重用.(4)①病:忧虑,担忧;一:统一,相同;偃蹇:名誉不好;去:离开.句子翻译为: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请求离职.②然:认为…正确;阿:阿附;黜:废除.句子翻译为:宰相宋璟等人不赞成他的主张,上奏要求让儒生们提出辩驳.博士司马贞等人阿附宋璟意图,一起废除他的观点.答案:(1)A(2)D(3)B(4)①刘子玄忧虑主管修史的官太多,(他们的)意见主张各不相同,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于是上奏。有关魏元忠的文言文大全 《旧唐书—魏元忠传》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原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

#唐朝#元方#萧至忠#侍郎#贞观之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