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主席认可的“五虎上将”,除了彭林刘3位元帅,还有哪两位?

2020-08-31新闻8

作者:莫孤烟

自那个备受争议的“七月分兵”实施以后,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却三路失利,特别是在南麻、临朐战役中损失巨大,让华野全军陷入到了最困难的危机之中。

战斗失利,自然需要有人负责,承担华野战役指挥重任的副司令员粟裕顿时成了批判的对象,各纵队首长均对粟裕这一时期的指挥表示不满。

实事求是地讲,粟裕在南麻、临朐战役的指挥的确存在战前过于乐观、战中失之急躁、对困难估计不足等问题,这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极为罕见的。粟裕虚心地接受了各路批评意见,对战役失利作了深刻反省,并向上级请求处分。

在粟裕最难熬的时候,德高望重的陈毅司令员给了他最大的支持。陈毅特意致电主席:“我认为我党

20

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林、刘并肩前行。”

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陈赓,这是陈毅眼中的我军“五虎上将”。主席回电:“所见甚是,完全同意。”

粟裕和陈赓均为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我军元老,但他俩并未在一个部队,因此多年来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陈赓比粟裕大4岁,南昌起义时在贺龙的麾下当营长;粟裕在叶挺的部队中,后来在总指挥部当警卫班长。在起义军南下潮汕被打散后,粟裕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开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成长为红军中年轻的优秀指挥员。陈赓则到了上海,加入了周公领导下的特科,在危机四伏的白区开展地下斗争,后来又辗转来到鄂豫皖,在红四方面军的队伍中领兵打仗。

油画《南昌起义》

到了1933年5月,陈赓又辗转来到江西苏区,出任红军学校校长,后来作为干部团团长参加长征。而粟裕则作为红7军团参谋长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兵皖南,承担“调敌”任务。两人至此依然不认识。

抗战时期,陈赓率八路军386旅战斗在太行山上;粟裕则领导新四军第1师驰骋于扬子江头、淮河两岸。两人自然还是不认识。

抗战时期的陈赓

陈赓和粟裕真正相识,已经到了1947年的秋天。陈粟率华野主力外线出击后,和刘邓、陈谢大军一起逐鹿中原,战场形势顿时发生巨变。当蒋军成立九江指挥所,把“防长”白崇禧外放到九江靠前指挥后,粟裕敏锐地察觉到,蒋军是要集中力量搞垮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为此,粟裕立即向主席请战,要求华野外线主力和陈谢兵团集中作战,以加强中原战场的突击力量,通过打大歼灭战来粉碎蒋军的企图。

主席欣然同意,明确指示陈谢兵团归粟裕指挥,向平汉路发起攻势以威逼武汉。

粟裕和陈赓这个时候才算是见到了久仰大名的对方,两人一见如故,十分投缘。

在淮海战役中,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遇到了麻烦——部队一下子从运动战转到阵地战时,很不适应,面对依托村落河沟构筑的子母碉堡工事,以往百试百灵的分割穿插、猛打猛冲不顶用了,部队伤亡很大。粟裕及时改变策略,以近迫作业的战法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压缩阵地,最终以伤亡5万人的代价全歼黄兵团10万大军。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中原野战军在围歼黄维兵团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无险可依的大平原上进攻占据火力优势的敌军,冲锋距离过长就会遭到严重杀伤,因此以往在野战中战无不胜的拿手战术已经完全失效。

已经归建中野指挥的陈赓从9纵队的近迫作业中受到启发,认为必须要把交通壕挖到敌人眼皮底下,把部队隐蔽在地下,最大限度减少冲锋的距离,从而发挥我军刺刀加手榴弹的近战优势。

油画《决战淮海》

陈赓的这一战法,在他所统领的4纵全面推广,部队的伤亡果然降了下来。但近迫作业费时费工,也使得攻坚进度变得十分缓慢。为此,关于这一战法是否在中野全军进行推广这一问题在指挥部引起争议。

这时中野和华野的电话架通了,陈毅急不可待地向粟裕询问华野是如何对付黄百韬的子母堡的。

“挖坑道,迫近敌人阵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它。”

粟裕的回答让陈毅很是兴奋,转身对身边的刘伯承说:“我看这是好办法。”

刘伯承马上打电话给陈赓,让他大胆实施自己的战术,根据实际情况去打。得到刘伯承的肯定,陈赓命令部队放开手脚,克服一切困难开展近迫作业。

洪学智、肖华、粟裕、陈赓在1956年国庆典礼上

陈赓的战法逐渐显示出高效率,一天打下几个村子,战果相当突出。于是,其他各纵队也都纷纷仿效,大干土工作业,在黄淮大地上挖出了一道道沟壑,像一条条绳索一样把黄维团团捆住,直到黄兵团土崩瓦解。

陈赓对用兵如神的粟裕十分佩服,曾专门带人到华野去取经学习。解放后,两人又同在总参工作,朝夕相处,无话不谈,互相敬重,惺惺相惜。

1958

年之后,落难的粟裕被人指责“根本不会打仗”。陈赓看到之后,苦笑着说:“如果粟裕不会打仗,不知道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不如让他站出来让我看看。”

1961

2

月,粟裕和陈赓同在上海疗养。闲聊时,陈赓对粟裕说:“在中国有两忌,一忌不会吹拍,二忌功劳太大。这两忌老兄你都占了,哪能不倒霉?”

不是情深义重,说不出这样掏心窝子的话。

几个月后,陈赓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粟裕拖着病体,踉踉跄跄赶到机场,为即将运往北京的陈赓骨灰送行。直到飞机消失在云端,粟裕久久凝望。

#军事旧闻#粟裕#陈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