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羲之的传世之宝,李世民多次讨要不得,后来想了个歪主意

2020-08-31新闻5

提起写字这事,王羲之认第二,大概没人敢当第一,毕竟人家有“书圣”的美誉。王羲之生活的那个时代,高门大户的子弟都不喜欢干正事,喜欢嗑药吹牛。

王羲之虽然出身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但比较有上进心,自幼酷爱书法,到七岁便以善书闻名,后来又博采众家之长,终于成了一代大家。

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乘兴挥笔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在书法上有很高的价值,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转眼间到了大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特别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广为搜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直到晚年也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真本。身为一国之君,却得不到心爱之物,李世民变得有点闷闷不乐。

李世民派人进行多方打听才得知了宝物的下落,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自己这件作品,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至第7代孙智永手里。

智永去世之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浙江绍兴永欣寺再传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秘不示人。

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便多次遣人高价购买,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决定改为智取。

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每日到永欣寺观看壁画,借机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

这个萧翼不仅对书法颇有研究,还擅长学方言,用山东话与辨才和尚拉起了老乡关系,俩人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一直谈到琴棋书画。

待两人关系比较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件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赶紧装作不信的样子,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结果把辨才气坏了,一时没忍住,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但嘴上不这么说,非说是假的,结果俩人争了个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第二天,趁辨才不在寺中,萧翼带人取走了《兰亭序》真迹,同时宣布赐给永欣寺绢三千匹、粮三千石作为补偿。

辨才回来之后才知道上了李世民的当,但悔之晚矣!辨才因此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据说,李世民对《兰亭集序》一直之爱不释手,死前甚至决定将其作为殉葬品带进棺材,因为李世民的昭陵还没有被正式发掘,也不知道《兰亭集序》到底还在不在了。

#诗词歌赋#李世民#王羲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