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话历史人物之萧何

2020-07-19新闻7

萧何其人,史书记载:萧何,沛县人,县衙主吏掾是也。后辅佐刘邦起义,官至宰相、相国,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与韩信、张良并称“初汉三杰”。今天笔者就将走进这位贤相萧何的人生,带大家欣赏那个时代的风骚人物。

一、从官职的升迁看

萧何最初在沛县当主吏掾,也就是县衙里主管人事的小官,善于写作,善于摆弄文书,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教书先生,但别忘了,这沛县可是高祖的发家之地啊,萧何能在这沛县县衙里谋得一官半职,为以后的“发家致富”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高祖还是平民时,萧何就对他多有帮助,后来高祖当了亭长,也就是沛县下面的一个基层派出所所长,萧何仍然不遗余力帮助他。不得不赞同萧何的眼光,封建社会时代,在一个皇帝还未“发家崛起”时,就给予其诸多帮助,今后人生也就真可以“开挂”了。后来上级考察萧何的业绩,提拔他当了泗水郡卒史,接着秦朝的御史想要进一步提拔他,被他拒绝了。那当然,跟着你一个御史混,还是个即将倒台、覆灭的王朝的御史,哪有我去辅佐一个未来的开国皇帝前途好。后来高祖起事,萧何官任丞督事,虽说只是文吏,但却掌握实权,负责义军的后勤保障,刘邦在与项羽的约定中,率先攻破咸阳,城破之时,萧何径直冲到秦朝御史大夫的府上,把一应律令图书档案整理收藏,为高祖的建国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高祖很高兴,登基即位后就让萧何当了丞相,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这难道就是萧何政治生涯的巅峰了吗?不,还远远未到,当时天下大势还未定,项羽在外虎视眈眈,刘邦带着一众武将外出征战,把大本营交给了萧何,巴蜀大地大事小事均由萧何说了算,正所谓“便宜施行”,就像清朝时候的“钦差大臣”手握重权,权威更甚,再接着,萧何听从门客的建议,自降地位身份,派出家中亲人亲随刘邦,有效消弭“功高震主”于无形之中,使得高祖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将萧何排位定为第一,再后来,萧何设计擒杀韩信,又得吕后信任,被高祖拜为相国,高祖驾崩后,辅佐年轻的惠帝主持朝政,可谓“摄政王”也。这就是萧何开挂的人生,从区区一个县城小吏,官至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受世人敬仰,真乃英雄人物!

二、从几个故事看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时至今日,这个故事已经发展演化成为一个成语了,意思是说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淮阴侯韩信在投奔刘邦的初期,因为名不见经传,所以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不仅如此,还差点因为违反军法被处死,直到遇上萧何,遇上了这个“火眼金睛”,至此,韩信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萧何“火眼识英雄”,我们从其在高祖落魄时就坚定不移地帮助高祖走上人生巅峰就知道,韩信的一生也即将“开挂”。这不,前一天还是逃兵的韩信,被萧何月下追回,转眼成了将军,不,是大将军。将军职位已经不足以留住韩信,也对不住他一身的杰出军事才能,于是乎,沐浴更衣,搭设拜将台,隆重而正式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可谓超破格提拔、火线提拔。但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有多么明智,韩信帮助刘邦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更是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高祖平定天下、创立西汉,立下了不世之功,被称为“国士无双”。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必定震主,狡兔死必定走狗烹,君主制下的封建王朝,容不得任何人挑战皇帝,或者有任何的可能威胁到帝王基业的情况发生,这是铁律,也是潜规则,韩信不懂这个道理,还不谦虚,这就引起了皇室忌惮,但一时又拿他没办法,人家要权有权,要人有人,像个定时炸弹一样藏在西汉王朝之中,如鲠在喉。这个时候,萧何登场,国家大义压过了私交友情,也只有萧何,才能骗取韩大将军的信任,成功地把他带到长乐殿处死,消除了建国之初的一个巨大隐患。站在萧何的角度深思,他其实内心很纠结,一边是至交好友,一边是自己殚精竭虑扶持起来的王国,两难抉择中,萧何秉承家国大义,设计坑杀了韩信,功过是非我们不去评论,单凭这份忠君爱国之心,就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二)萧规曹随

这个故事也发展衍变成一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高祖驾崩后,萧何继续辅佐惠帝,在稳定朝局、坚持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萧何病重时,惠帝曾问萧何:“百岁之后,谁人可以替代?”萧何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婉转地说:“没有比您更了解臣下的了。”言语交流之中把人选指向了曹参,这不,萧何第三次发挥了他过人的眼光,事实证明,只要是萧何看上的人,都不会差,都能登临人生巅峰,从刘邦,到韩信,再到此时的曹参,无一不是如此。曹参跟随大军征战在外,对于政治文吏之事可谓“半吊子”,那咋办?毕竟也是开国重臣,皇上委派了重要任务,不能拒绝,也不能办错,但又没有经验和能力处理好朝中大事小事,怎么办?有了,紧紧跟随萧相国的脚步,一切都按照萧老大人在世时定的规矩办,这样既能保证稳定,又能给世人传递出自己尊重萧何老相国的信号,最主要的是一旦出现什么纰漏,那是因为萧何的政策有瑕疵,我只是执行者,跟我有什么关系?至于说我无能的、没有作为的,随你去说吧,反正我这辈子是赚够了,真是“一箭三雕”,老谋深算。可见曹参其人也不简单。

三、从虚心纳谏看

萧何一生,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虚心纳谏,性格随和,笔者列举出几次有代表性的纳谏之举,意在说明萧何有容人度量,能听见莫逆肺腑之言。

(一)汉三年,彼时刘邦正在和项羽对峙,一起逐鹿天下,但高祖在外奔波打仗之余,却时常不忘派人慰劳在大后方巴蜀之地的萧何,这是为何?此乃高祖试探之举,因其不放心大本营中威望日渐隆重的萧何萧丞相。你想,刘邦带着部队在外打仗,到处奔波,妻儿老小都在后方,粮草根基也都在后方,自己与项羽的较量胜负未分,倘若此时萧何稍有异动,就算不劫持高祖家人为质,单单只是断了刘邦的后勤保障,那结果会如何?怕是历史上再无西汉了吧!所以说刘邦很怕,也很忌惮,但也很无奈,因为只有依靠萧何才能镇住后方,才能源源不断地给大军筹措粮草,才能支持他成就千古伟业,高祖没办法,只有经常性命人回来慰问萧何,一方面看看情况,一方面安抚住萧何。但萧何何许人,他心里压根就没有反叛之心,当然也就不会往那方面去想,所以每次都是泰然处之,殊不知越这样,高祖越坐不住,老是感觉萧何是不是在演戏,背地里却想着不轨之事,哎,天见尤怜,皇帝也不好当啊。正在这时,一个叫鲍生的门客出现了,简直拯救了刘邦,拯救了萧何,拯救了世界,他向萧何谏言道:现在大王领兵在外征战,却多次派使者慰劳您,是因为对您有疑心,不放心您,您不如把自己的亲人、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到大王身边去,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萧何仔细一琢磨,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就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高祖高兴极了,对后方之事也彻底放下心来,专心与项羽较量,后面夺取了天下。这次谏言对于萧何来说,可谓至关重要,没有听从这个谏言,那么他们君臣之间就始终存在一个“疙瘩”,总有一天会成为爆发的导火索,听从了谏言,对萧何来说真是赚的盆满钵满,以至于后面高祖为大臣排位时,力排众议,力挺萧何为群臣之首,直言道:萧何就是猎人的功劳,你们却只是猎狗的功劳,萧何全族几十人跟随我,你们却只是自己形单影只为我效命。这功劳咋比?群臣根本不可能与萧何相比啊,真可谓种豆得豆、种花得花,冥冥之中必有天注定!

(二)正赶上陈豨造反,加之高祖正想要处理几个功高震主的异姓王侯时,吕后便与萧何密谋,将韩信骗入宫中诛杀,为高祖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再次解除了高祖的后顾之忧。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功高震主的异姓王、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举手投足间就被另一个权倾朝野的丞相用计拿下,这恐怕比担心韩信造反更要让高祖担心吧。但身为皇上的刘邦也很难办啊,面对刚刚立下大功的重臣,虽说十分忌惮他,但也不能不顾影响,马上就对其动手吧,这不仅会寒了一众老部下的心,更是与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贤君”形象不符啊。那咋办?还是老一套,还是那一招,大加封赏,但这次却又加上了兵卒和都尉,这是为何?封赏不是给金银珠宝或是封户吗?赏兵卒是何意?有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萧何要是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待这件“别有用心”的事情,相信他也能发现,但偏偏他是主角,是那个宾客纷纷道喜的当朝相国,却不知刘邦正在后面暗暗观察他,一旦有异常,怕是另一个韩信吧。就在这时,一个叫召平的门客出现了,又是门客,在古代想要有一番作为,可以没有背景,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势力,但必须要有门客。截止现在,萧何的这两个(前文一个、现在一个)可谓救了命了。召平谏言:皇上在外征战,你在王城朝廷中,你刚把淮阴侯(韩信)拿下了,却赏赐给您兵卒,肯定不是用来保护您的,反而是用来监督您的,您如果再不自知,恐怕大祸就要来临了。萧何一听,恍然大悟,惊出一身冷汗,果断听从了门客的谏言,入宫面见高祖,把恩赏辞退,反而拿出家产资助朝廷军队,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祸,君臣相安无事,刚刚稳定下来的西汉也避免了一场震动。

(三)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同样的剧情,高祖在外征战,萧何主内筹措军饷。每次萧何派人把粮草军饷送到高祖身边时,高祖都会问使者:相国在长安城做什么?使者据实回答高祖:无非是些安抚、体恤百姓之事。这回答可了不得了,虽说是事实,但这并不是刘邦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听闻后总是默不作声,但他心里肯定想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不可耐,真是煎熬不已。为何?一门客道出真谛:相国您位居臣位之极,又深受百姓爱戴,却还在想着为民办事、解民之忧,这威望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稍有不慎、大厦将倾,皇上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无非是想知道您是否会借助如日中天的威望做什么有损皇室之事啊。萧何听后,大骇之余却不忍心伤害百姓,最后万不得已,还是强卖了土地、低息出租土地自毁了名声。高祖听闻,当然很高兴了,那心里叫一个爽啊。这么大个国家,我这么大的资产,你贪一点怎么了,你尽管敛财,只要在我的控制下即可,古代君王的唯上唯己思想可见一斑。但萧何却不争气,还要用皇上的后花园、狩猎场来补偿百姓,哎呦,我的萧相国啊,您可省省心吧,自身都难保了,还在想着百姓利益,果不其然遭了牢狱之灾,当然,这是后话了。

寥寥数千字,数不尽萧何一生,谈不完一代名相的毕生经历,笔者只能尽其力将其中几个精彩的片段展现出来,敬仰也罢,诋毁也罢,斯人已逝,绿水长流,历史的车轮仍滚滚向前,诉说着各个时代精彩纷呈的故事,书写着属于中华文化的壮美篇章……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