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官员被判斩首,行刑前信誓旦旦称死不了,为何如此有信心?

2020-08-31新闻4

冯梦龙曾说:"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生命是一段不断探索的旅程,面对未知,人们便是虔诚的叩拜者。在这条荆棘密布的道路之上,没有人永远屹立于巅峰。永怀敬意,始终仰望星空,永远脚踏实地。

清朝时期有这样一名官员,他官至一品,也曾经是只手遮天的人物。因为在工作上犯错,他被判斩首。在行刑之前,他信誓旦旦地让儿子回去打包行李,还声称:"我死不了"。一品大员为何如此有信心?他最终是否如愿求生呢?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官员柏葰。

阴差阳错,命中注定

生命中存在着太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唯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柏葰,清朝时期蒙古正蓝旗人,他的家世显赫,世世代代颇受皇帝的重用。凭借着家庭的帮助以及自身的超强能力,柏葰在官场也步步高升。

从户部尚书到协办大学士再到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以意料之外的速度升迁,最终跻身于正一品大员的行列。

咸丰皇帝很重视科举考试,他想要从科举当中选拔出来优秀的朝廷官员。考试如果有不公正,不但影响国家选举人才,也会引起读书人的公愤,造成社会动乱。咸丰皇帝十分信任柏葰,于是将监督考试的重要任务交给他。咸丰八年,柏葰接受任命主管顺天考试。

彼时一名叫罗鸿祀的考生学艺不精,却妄想通过科举选拔做官,于是便动了歪心思。他重金贿赂考官浦安,并买通柏葰的家人靳祥,请求他们在考试中做手脚。

在浦安和靳祥的合谋之下,罗鸿祀的试卷与一位中榜的考生的试卷对调。彼时的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行为神不知鬼不觉,却并未意识到即将发生的危险。

放榜之后,罗鸿祀中榜的消息传遍了大街小巷。方圆几里的人们对罗鸿祀的水平心知肚明,一个从未认真读书的人竟然通过了选拔,百姓们自然知道这件事情里面的猫腻。

一时之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舆论的力量最终引起了当地御史的注意。御史将所有的情况上报皇帝,咸丰皇帝便派遣相关人员彻查此次考试。

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丰皇帝命令下达,相关的官员不敢怠慢,立即对此次考试展开调查。然而这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却牵扯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网。

在此次考试中,中榜之人中50多人的试卷都产生了问题。一些达官贵人家的纨绔子弟的试卷被换成了原本应该中榜的人的优秀试卷,而在其中一个中榜之人的试卷之中,官员们竟然发现了200多个错别字。

也就是说,中榜的考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他们的成功都是负责监督考试的官员们暗箱操作的结果。知道调查结果之后,咸丰皇帝勃然大怒。经过严刑拷打之后,冒名顶替的考生们马上说出了实情。

作为考试的监督者,柏葰必然难辞其咎。30多人的掉包事件并不是小事,柏葰自然知道其中的秘密,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柏葰依旧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成之后,柏葰获得了16两银子的报酬。

真相大白之后,柏葰被皇帝打入大牢。咸丰皇帝原本对此次的选拔期望甚高,然而柏葰却纵容官场的浊气来污染官员选拔,此次选择的人才毫无参考价值,柏葰犯的是杀头大罪。

不仅如此,百姓对官员选拔考试中徇私舞弊的现象颇有微词,大清王朝在此次事件中颜面尽失。多方压力之下,柏葰被判了死刑,斩立决。

穷途末路,无路可退

听到自己的判处结果,柏葰的脸上没有出现任何的恐惧之色。在中国古代,一品大员之所以成为权力的中心,其实是因为他们有着皇帝的信任与宠爱。

通常情况下,一品大员功劳很大,他们是辅佐皇帝的左膀右臂,因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一品大员们做了不可饶恕的事情,皇帝依旧选择网开一面。他们会被皇帝抄家、流放、革除职位,但是绝对不会被斩首。

柏葰对此深信不疑,皇帝斩立决的命令已经下达,但是柏葰却认为这只是咸丰皇帝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柏葰是一品大员,自己也曾经在两朝皇帝的统治中浮浮沉沉,如此居功至伟,他又如何会被皇帝狠心杀害?

柏葰认为咸丰皇帝最终一定会赦免自己,在柏葰看来,官员选拔徇私舞弊这件事情并不会让自己失去性命,流放已经是最严重的处罚。

行刑前,柏葰面色淡定,步履从容,他对前来探望的儿子说:你回去打包行李,我是不会死的,最大的罪责不过是离开京城。柏葰已经做好了出门游历的准备,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风平浪静表面之下的暗潮汹涌。

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中。柏葰耐心等待着咸丰皇帝的赦免圣旨,起初的他信心百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柏葰也渐渐慌了神。

一个原本就不会存在的圣旨,柏葰又抱有怎样的期望呢?柏葰被处刑,他也创造了历史,成为了清朝唯一一个因科考案被斩的一品大员。

尽管咸丰皇帝十分不舍,但是在他看来,柏葰的性命是整顿官场风气的突破口,杀一儆百,唯有柏葰真正付出生命的代价各级官员才会有所收敛。

事实证明,柏葰的死亡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在此后的科举考试中,大型的徇私舞弊案件几乎无迹可寻。柏葰凭借一己之力整顿了官场的风气,也实现了自己最后的价值。

那个命令自己的儿子打包行李准备外出游历的梦想终究成为了泡影,灾难早已经避无可避。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杆名叫原则的秤,道德之责不能弃,规矩之线不能破。

#清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