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孩子犯错,优秀的家长只讲6句话

2020-07-19新闻6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未经世事的孩子呢?

话虽如此,孩子一旦犯错,家长总是免不了一阵数落,或者责罚,仿佛唯有这样才能解心头气,才能起到教育的意义。

同时也有家长被那句“不打不骂培养不出好孩子”所误导。

孩子犯错是成长必然,但“打骂”的教育方式却不一定能起到教育作用。

相反,很多时候还会起到教育反效果,孩子越骂越反叛,越打越容易出错。

优秀的家长,深谙其中的道理,在面对孩子犯错时,不打不骂,简单6句话,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发生了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事,家长会习惯性将自己所看到的现状当成真相:

“一定是因为你先打人,人家才会打你”“老师为什么只罚你?一定是因为你做错了事”“不好好吃饭,挑食就是你的错”

家长认为眼见为实,但有时候,你所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相。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从他的角度去描述事情的经过,才不至于冤枉了孩子。

更何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机会为自己辩解,即便孩子真有错,也才会甘心认错。

“你感觉怎样?”

孩子犯错,家长觉得生气,会进行责骂或者惩罚孩子。

但此刻不光家长有情绪,孩子内心所遭受的打击也不轻。

所以,不妨蹲下来,抱抱孩子,多体谅一下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将当下的感受说出来。

哭也好,骂也好,唯有将内心的委屈,不满发泄出来,孩子才能平静下来听家长的意见与教诲。

先与孩子共情,过后才能说理。

“你想怎么做?有什么办法”

事情已经发生,一味的责骂并不是办法。

解决问题,想办法将损耗降到最低才是关键。

所以,此时不妨听听孩子对此事的想法,看看“当事人”会有哪些办法。

当然,不论此刻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的话有多么不可思议,或者有多吓人,家长都不要着急训诫他。

因为此刻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无论想法有多滑稽可笑或者荒唐,都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家长不要着急说教,或者着急做评判。

“这些办法会有哪些后果?你会怎么选?”

等孩子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后,家长便可以开始针对孩子的一个个“解决办法”,跟孩子讲清楚其中所要面临的后果。

好比如说,孩子想要以暴制暴,家长就要向孩子阐明其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所将要面临的惩罚后果。

如果孩子选择息事宁人,既往不咎,家长也要向孩子说明今后有可能会再次遭受同样事情的结果。

当将一切后果跟孩子讲清楚,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弊后,再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最后即便选择错了,也才能从错误中牢记教训。

“你希望我做什么?”

当孩子做出选择后,家长给予适当的支持,是对孩子的信任,更是给予孩子信心与决心。

即便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家长在支持的过程中,也能尽量减少其中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当然,如果孩子选择是正确的,家长的支持,会更让孩子拥有安全感,拥有改过错误的底气与决心。

“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选择?”

等到问题解决之后,再问孩子一句类似的问题,帮助孩子去反思,去检讨自己。

让孩子重新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判断,以及自己的做法是否有错误。

相当于重新给到孩子机会,让孩子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在犯错中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并且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栽倒第二次。

简而言之,孩子犯错,正是教育好时机。

这一时刻,家长的反应,处理方式才是教育的关键。

而教育效果好不好,家长一开口便见分晓。

#孩子#家长#犯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