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末老照片: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是为养家糊口奔忙

2020-09-01新闻6

这一组清末老照片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还原了那时候的社会日常,尤其是他们在街头谋生的场景,弥足珍贵。无论什么年代,百姓都在为养家糊口奔忙。

挑着大鹅去市场的小贩。

上海的独轮车,载着一对夫妻。

清朝后期,这种类型的独轮车从苏北地区传入上海,可载客也可运货。载客时可坐4-6人,运货一次可承载200多公斤的货物。独轮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均能灵活行走,比人力扛货物要省力。

北京隆福寺前的马车。

这种马车车厢小巧精致,内铺软垫,方便乘坐。清朝时期,轿子使用成本较高,普通百姓之家都很少坐轿,相比之下马车要普及得多,养马也比雇轿夫的成本低。

广东街头水果摊,摊主与孩子玩游戏。

北京山区的骡驮轿。

现在这种骡驮轿已经绝迹,但在清朝北方农村非常普遍。照片所摄的骡驮轿较为宽敞,轿厢两旁的窗棂仿民居窗子设计,透明性较好。有记载显示,坐进这种轿子,比坐马车和人抬轿都要舒服。

卖编制篾器的小贩。

匠人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能加工成各类极具实用性的篾制品,如凉席、箩筐、簸箕等等。近代以前的家庭里,都使用大量的篾制品,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即便有,大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存在。

街头的小吃摊。

这种极为简陋的小吃摊,可能做出了最为古朴的传统风味。

向海外货轮上搬运银锭的情形。

这是一个令人沉痛的场景。从列强向清朝倾销鸦片开始,中外贸易的形势就非同往日了,清朝由顺差变逆差,大量白银外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工业制成品、索取高额赔款,进一步导致清朝白银外流的情况恶化。

运送棉花的苦力跋涉于山路之上。

北京街头的修脚师傅。

这种走街串巷的修脚师傅,行话叫“剜窝的”。他们和江湖郎中混在一起,背着褡裢,吆喝着招揽生意。一般就是修理趾甲、挖挖鸡眼、刮刮脚气等。

#清朝#老照片#百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