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晨读 | 四十年前的难忘时刻

2020-07-19新闻12

如果老爸当年也因为某种意外“落榜”,我相信他也会重振旗鼓的,因为这代人信奉的是朴素的经验:无论身陷多奇葩的困境,“不畏浮云遮望眼”“办法总比困难多”。

那一幕,奶奶常讲常新,是老吴家的经典瞬间。1978年初一个傍晚时分,她疲惫地行走在家属院的大路上,忽然背后传来大喊:“妈,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爸从路的另一边跑过来。奶奶是一个久经考验的纺织女工,在车间里练就了一双从隆隆巨响中听声辨音的耳朵,可这一次,她总感觉听到了什么但又听不懂。什么考上了?考上什么了?我爸大叫:我考上大学了!

1977年底,我爸二十五岁。在那之前,他在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区里插队数年,历经曲折才回到南昌市新建县,在一家工厂里上班。我爸是家里的老大,凡事不爱声张,家里没人知道他在工余昼夜复习。一个月后那声大喊“我考上了”,可能是他稳重人生中鲜少的喜悦爆发。

厂里很快都知道,这个年轻人竟然考上了复旦大学。消息不仅为老吴家带来荣耀,让我爷爷奶奶走到哪里都面上有光,更在青年工人中引起一阵提前结束比赛的叹息——厂区半径内,围绕在那个娇憨的上海女知青的献殷勤者们闻讯都默默退却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妈是上海人,我爸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心仪姑娘的家乡?我没问过,但觉得八九不离十。私下时,总觉得这是那个年代里一个暖男的极致表白:爱她,就考她家附近的大学。

恢复高考与中国新时期的开端联系得如此紧密,我爸这代人幸运地赶上了头班车,他们满怀憧憬地走进百废待兴的大学校园,毕业后奔赴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而今,四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大部分也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用植物或风景照做微信头像,用手机新闻客户端理解今日世界。

前几天,我给我爸发去一条消息:你们那年高考,作文题是不是《难忘的时刻》?他惊讶于我“百忙”之中的“关怀”,但没有太表露出来,说“是的”。我问:还记得写了什么吗?他说:不记得了。我嘲笑道:当年的难忘时刻,怎么现在都忘了!那可是改变命运的时刻啊。但心里,我猜他是不好意思重提当年,搪塞我“忘了”。

提起这事,是因为我读到了一篇自述叫《落榜》,1977年,江西乐平这位姓李的知青考生参加了备考补习班,有一次,语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难忘的时刻》,他写的作文被当成范文,同一个复习班的考生都背下来了。没想到,正式高考时就出了这道题,他连同那几十个同学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都背诵默写同一篇范文,阅卷老师怀疑抄袭舞弊,但来不及查实,于是全部判语文零分。作为原“作者”,这位考生被判零分是有点冤的,但申诉起来很麻烦,他大病一场,但最终振作起来,在当年7月又参加了一次高考,顺利拿到通知书,“背上行李,登上了去省城的火车”。对这位李叔叔来说,因遇到过如此重大的挫折,确实是想忘了那一段经历。

我的感慨中,不仅仅交织着宽泛意义上的“失之交臂的遗憾”“巧合造化弄人”等感情,还掺杂着对人的生命力的惊叹和对老爸这代人重新打量的目光。如果老爸当年也因为某种意外“落榜”,我相信他也会重振旗鼓的,因为这代人信奉的是朴素的经验:无论身陷多奇葩的困境,“不畏浮云遮望眼”“办法总比困难多”。这种健朗的乐观主义,是不是也该传续下来,进入当今学校的挫折教育和生命感化中?(吴越)

#时刻#代人#旗鼓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