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时候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看完立马明白了

2020-09-01新闻7

县令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消逝于北宋。

县令即一县的最高民政长官。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时期楚国开始大力向外扩张并先后吞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而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叫权国的小国。而后楚武王就将权国改为权县,之前的权王就被任命为县尹,这就是“县”最早的记录。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混战导致领土多有变化,时常这个地方属于秦国,过段时间就又被楚国占领。所以在那时秦、楚、魏等诸侯国家就采用了楚武王时期的做法,在这些地方临时设立县来管理,当然此时县的长官就不叫“县尹”,而是“县令”。同时此时的县令地位较高,他有国君直接管辖,并只需向国君负责。

后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家天下,遂彻底抛弃了流行数百年的分封制,开始在全国地方上大力推行郡县制,并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每郡有郡守作为最高民政长官,而郡下辖数县,自此郡守成为了县令的上司,而县令也不再有国君直接管理。而秦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县官称县长。后到西晋时期由于连年征战人口数量已降至冰点,所以此时的西晋并放宽秦汉之前所设立的法令,此时只要“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县令的称呼不再限制,只要是一县的最高民政长官皆可称“县令”。

最后到了宋朝,由于宋廷几乎不再直接任命官员去县做专职县令,而是由朝廷大臣到地方兼领一县之长,称为“知某县事”,简称“知县”,不过此时的知县还不是正式的官名,只是地方上的俗称罢了。而随着“知某县事”开始逐渐作为一县的最高民政长官,县令的称呼也随之慢慢消失。

知县起源于北宋,消逝于北洋时期。

上面我们也说了在北宋的时候,宋廷几乎不再任命专职的县令去治理一县,而是专门由朝廷大员去地方上兼领一县,而这就称为“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当然有朝廷大员去地方上兼领一县的只是地域广的县,一些偏远地区还是有专职“县令”的存在,但是到后期不管是哪个县的长官都开始逐渐被称为“知县事”,随之“县令”一称开始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知县的称呼曾经短暂的在元朝消失过,因为此时的一县的长官叫“县尹”,而非“知县,可以说在元朝时期一县的长官的叫法又重新回到曾经春秋时期楚国的叫法。

后面随着明朝夺的元朝的天下,朱元璋仿宋制,“知县”就被正式作为正式官名来使用,当然此时的知县还是作为一县的民政长官。后清朝成立但同样延续明制,而知县的称呼也未有变化。直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成立,随着帝制的消失,知县这一封建产物随之也被抛弃,一县的长官变成了“县知事”,自此知县的称呼也随之消失。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那么说了这么多县令和知县的来历,他们之中到底有何不同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县令和知县都是地方上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民政长官,他们都是当时一县之长,其职责也都是管理全县的事务。虽然他们本质上没有啥区别,但是却在一些细节上有些许的区别。

第一、县令的品级普遍要比知县高。虽然在古代县令和知县都为一县长官,但是宋之前的县令品级却要比之后的知县来的高。在春秋战国时期,县是大于郡的,也就是说县令是大于郡守的,而且当时县令是受国君直辖的,且只有上大夫才可授封县,可以说毋庸置疑此时的县令绝对是属于“封疆大吏”。而到秦汉时期虽然县令不再受国君直辖,而是有郡守来管理,但是不管如何此时的县令也是六百石至千石的大官,要知道在汉朝廷尉也才是秩皆六百石的官员啊,所以说此时的县令地位依然很高。直到隋唐时期随着县的大规模的建立,县令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县令的品级也被降至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但是跟宋,乃至明清的都是七品的官员相比,此时的县令品级还是略高于知县的。

第二、县令掌兵而知县则不掌兵。在秦到西汉县令除了掌民政事务,还掌军事,在那个时候县一旦有战乱,县令可直接调兵镇压亦或抵御。虽然到了东汉之后随着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并罢地方兵,自此县令不再领军,但是不管如何县令也曾经掌过军。而到了宋朝由县令变“知某县事”的时候,遂有些时候某些县会兼管军事,但是确是需要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之职才可兼官,也就是如果没有这个职务,“知某县事”是无权管理军事的。而到了明清时期,知县就更是不能掌军,只掌本县的民政事务。

第三、县令是大县的长官才能叫,而知县却只要是县的长官就可以叫。在宋之前只要大县,也就是拥有五千户以上的县的长官才能叫“县令”。而在明清时期只要是一县的长官都叫“知县”。所以说虽然县令和知县虽然都是一县的长官,但县令却是大县的长官才能如此叫,小县的长官只能叫县长,但是知县却不会如此区分,只要是一县的长官都叫知县。所以总的来说知县和县令虽都为一县的最高长官,但却也存在着一些区别,包括品级、职责和等级。

#先秦时代#县令#知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