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陈家泠:五年前的一跤,“摔”出了一片新天地

2020-09-02新闻8

新水墨的开拓者、海派水墨的代表性画家陈家泠

东方网8月31日消息:“如果没有重重摔下这一跤,我很可能会被之后密集来临的这些奖项、荣誉冲昏了头脑,在艺术追求上翘起了尾巴。”8月30日,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和美荟艺术空间举行的“感恩——陈家泠与贵都五年”活动上,新水墨的开拓者、海派水墨的代表性画家陈家泠坦言道。

陈家泠在创作

他口中的“这一跤”,指的是2015年夏天一次创作过程中,他从凳子上滑下来摔了重重的一跤。这一跤,对于一个将近八旬的老者来说,本就不是小事;对于一个充满着创作激情的艺术家来说,足以影响日常创作的这一跤更是令人沮丧。陈家泠回忆:“刚摔倒时,我想不通。我这么喜欢画画的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摔跤?这样的我,还能给社会带来贡献吗?”

如今,五年过去。事实证明,陈家泠的艺术生涯不仅没有被这一跤“绊倒”,甚至还因为这一跤“摔”出了一个新天地。

陈家泠在创作

“这么一摔,反而取得了人生的一种平衡”

生命是有密码的,对于这一点,陈家泠一直是坚信的。

2015年6月26日,上海的一个黄梅天,潮湿的空气里似乎都能拧出水来。那一天,陈家泠正在为了宣传台州魅力的画展挥笔。本来,画一次就可以完成,可是他为台州风光所激动不已。画到第四幅时,他把画挂上高处,想站得远一些看更好的效果,孰料脚下凳子一滑,摔倒在地。

这一摔,直接摔成了股骨骨折。对于陈家泠而言,不啻于一场磨难。为了离主治的华山医院近一点,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在朋友们的安排下,陈家泠搬进了贵都大酒店养病。

陈家泠说:“我不知道,这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现在我不知道,我想以后会明白。”

这一年,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接踵而来:入住贵都月余,9月2日,以陈家泠创作的国画《荷花》为原图,设计开发的系列衍生品,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晚宴上大放光彩;10月25日,彩色宽银幕纪录片《陈家泠》,获第二届中澳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合欢奖”;11月3日,《陈家泠》又获得了第11届中美电影节年度最佳纪录片奖“金天使奖”;11月16日,夏威夷电影节给影片颁发了纪录片成就奖;同时,陈家泠获得了该电影节的“文化大使”称号。

以陈家泠创作的国画《荷花》为原图,设计开发的系列衍生品

陈家泠在罗马国际电影节上

陈家泠在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上

紧接着到来的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陈家泠应邀创作的巨幅作品《西湖景色》,湖光映着花丛,成为参会各国领导人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合影的背景画。

陈家泠创作杭州G20峰会主题背景画《西湖景色》

2017年9月,国家博物馆举行的“陈家泠艺术大展”,全方位地勾勒出陈家泠的创作轨迹。可贵的是,陈家泠共有15件作品入藏国家博物馆,其中4件是烧制的单个直径1.6米的陶瓷大缸,创作难度和工艺制作难度上都在业界前所未有;还有11件西湖景色和革命圣地红色题材绘画,中国笔墨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陈家泠作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陈家泠在景德镇巨瓷缸上创作

2019年,陈家泠佛教艺术馆,在上海玉佛寺成立。

上海玉佛寺“陈家泠佛教艺术馆”

这一切,都发生在他摔跤后。五年后,陈家泠说:“五年前想不通的事,我现在想通了。那么多的光环接踵而至,如果我没摔,我就可能因此骄傲、自大,艺术追求上也不会进步。因为这么一摔,反而取得了人生的一种平衡。”

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手法,运用到钢筋水泥建筑中

带着一份“感恩”的心,陈家泠想总结一下过去的这五年,此次活动的主题也是“感恩——陈家泠与贵都五年”。自从摔跤后住进国际贵都大饭店,五年来,他一直住在这里。陈家泠说:“五年来,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贵都2513房间画出来的,电影得奖的消息也是住在贵都时传来。”

“感恩——陈家泠与贵都五年”活动现场

到2020年,陈家泠已经入住“贵都”整整五年。这个入住了五年的酒店,就像他一次次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提供“补给”与休憩的“大本营”。

“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创造,要发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画,和这种精神好像不谋而合。”陈家泠说。他艺术生涯当中的第一次现代城市题材的尝试之作,就是以贵都大酒店为视觉原点的五联屏彩墨作品《贵美静安》。这也是陈家泠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手法,运用到钢筋水泥建筑中。

陈家泠作品《贵美静安》

《贵美静安》绘城市建筑如绘桂林山水,玻璃幕墙上晕染出的白云倒影,令观看者恍惚以为氤氲的山水一片,但是现代建筑钢筋水泥的硬朗线条与起伏的天际线,提醒着观看者面对的是汇集现代建筑各个时期符号代表的静安区——左边有少年先锋队的标志伫立在屋顶,那是中福会少年宫,意喻着未来的希望;右边,是中苏友好大厦的红星闪闪,意喻着国际交流,仔细辨认,还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璞丽酒店、郁郁葱葱绿树怀抱中的静安寺、静安公园的一池春水等,似真似幻,各种标志性建筑重新排列组合,体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意象与主题,也体现着静安的包容与吉祥,但现代建筑结构在线条上的不自由,却在玻璃幕墙上得到了解放——层层叠积、交错铺陈的色彩墨韵像大自然的镜像一般,构勒出了悠远清空的意境,轻松又随意。

画面左下角掠过的几行飞鸟点缀了整幅画面,也在巍然不动的高楼广厦间引入了山水之灵,陈家泠笑言,“你晓得伐,那里原是画画时不小心沾上的一个墨点,硬要抹去,只怕擦坏了画面。”但是,可能的瑕疵,却最终成就了一瞬间的灵光。

陈列在贵都大饭店内的陈家泠作品

艺术离不开生活,这也是陈家泠近年来打破纯艺术与各个生活领域之间壁垒的努力,让艺术照亮普通人的生活。步入国际贵都大饭店,若有心就会发现,陈家泠的作品点缀在不同的空间里,在璀璨的水晶灯下,画面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静静绽放,水面浮翠流香,堤岸树影婆娑;也有群山环伺,峰峦朝揖,树木争让,农家小院静卧于异色苍苍……这些艺术作品把一家专注于使人们从旅途劳顿中恢复精力的酒店变成了艺术酒店。艺术+酒店的模式,使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

“感恩——陈家泠与贵都五年”活动现场

国际贵都大饭店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陈姝娜告诉记者,“陈家泠老师说感恩时代,感恩贵都。但作为酒店,我们更感恩陈老师。五年来,一直目睹他为艺术献身的情怀,也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把更多的美更多地呈现给公众。”

摔跤或许改变了生活轨迹,但并不会改变方向

尽管在贵都已住了五年,但这五年的作品,并非陈家泠在酒店“闭门造车”画出来的。陈家泠说:“我所有的画,都是两条腿跑出来的。”而这也是他在摔跤后的第一时间为创作焦虑的原因。

艺术家离不开生活。陈家泠年至耄耋,仍坚持去革命圣地写生,从韶山、井冈山、娄山关到延安、太行山、梁家河,陈家泠的革命圣地之旅,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自我净化,又是一次目识心记的山水游观体验,从“美的角度”观看。他的作品褪去了“圣地山水”的神圣光环,进入“可望、可居、可游”的状态,成为诗意的栖居之所;沟壑、崖壁的线条与原野的块面交织,形成画面的主旋律,铿锵有声;而另一面,又是桃花十里,流水花开。诗意无处不在的画面上,是博大恢宏的家国情怀。

陈家泠在太行山大峡谷

陈家泠在山西梁家河习近平当年知青住过的窑洞

他画笔下的梁家河充满诗意。“美丽的、田园诗般的杨家河,但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这是画面呈现的梁家河。我用的色彩集合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陈家泠说。

陈家泠作品《延安晨曦》

陈家泠创作的《四渡赤水之丙安镇古镇》

陈家泠创作的巨幅国画井冈山作品

75岁那年,陈家泠还赴西藏采风写生,长达一个多月,在四五千的海拔上行走创作。他说:“信徒们向着西藏的神山朝拜,五体投地,无比虔诚。我也是在朝拜,我朝拜的是艺术之神,它就是在我眼前的,这一座座高山,一片片的湖水,这几百年的老树,还有这灿烂开放的花。”陈家泠用一个画家的视角与自然对话,吸取灵感。他说,“我的画是跑出来的,是朝拜而来的。”

陈家泠在西藏

为了看到最佳角度的珠穆朗玛峰,陈家泠一行曾在珠穆朗玛峰营地,冒着寒风从下午3点一直等到晚上9点,“一直等到云散了,珠穆朗玛峰露了出来,夕阳照在峰上,好似金光罩顶。那是很少人能看到的景象,可能我们的等待感动了上天。”

陈家泠在创作

他久久地仰望头顶的世界之巅,享受这云开雾散的绝美景色,也将它化入自己的作品中,也将美带给大众。有业内人士评论陈家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开放的,一种是传统的,正如他的创作始终坚持传统而又紧扣时代的脉搏,他的作品属于当下与明天。”

陈家泠在创作

对于这样的一位艺术家而言,摔跤也只是一种“机缘”,或许改变了艺术家的生活轨迹,但并不会改变艺术家前进的方向。文/一 茗

#陈家泠#五年前#新天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