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计深远还是计眼前?《知否》三大家族的不同命运诠释

2020-09-02新闻6

《战国策》之《触龙说赵太后》:

此处只截取其中一段,全文大意是:

赵国左师触龙说服赵威后,允其幼子长安君为齐国质子,使齐国出兵援助赵国,以解赵国之危。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将此理念贯彻到了极致,不同的家族却有不同的选择,也带来了不同的命运。

命运源于选择,选择源于认知,认知源于教育,教育源于家庭。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什么是做人之本,我们从《知否》可见一斑。

01 齐家

齐国公府的当家主母,平宁郡主,仗着曹皇后的宠爱和官家的撑腰,傲气凌人,不可一世。

她眼中的儿子,无论人品,相貌,才气,家世,都是一流,唯有高门显贵之女堪可匹配。

平宁郡主在说服齐衡接受邕王之女嘉成县主时,说到,齐家子侄不争气,全靠他们这一支撑着。而齐国公徒有爵位却无实权,齐家仅凭她自己在官家面前得脸才能维持体面。

可是官家病重,唯一的靠山眼看就要倒了,齐家的荣耀将不复存在。

所以,平宁郡主“计”的是“势”,能保齐家长盛不衰的“势”。

虽说最后齐衡迎娶嘉成县主有被胁迫的成分,但客观讲,嘉成县主的身份地位符合平宁郡主的一贯的择媳条件。

事实证明,想要依靠他人之“势”,往往是靠不住的。兖王发动宫变,齐家名誉扫地,她本人也沦为满京城的笑柄。

平宁郡主痛定思痛,最后为齐衡求娶新任吏部尚书之女申氏。

与齐国公府相比,申氏家世稍逊。

从申氏与贴身女使的聊天得知,申氏父母非常恩爱。想来和睦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必是很有素养温和善良之人。

可见这次平宁郡主挑的是“人品”。

最终齐衡与申氏也是琴瑟和鸣,成就了一段佳话。

02 王家

可惜了王老太师一辈子为国为民,呕心沥血,为王家积攒的那点运势和名望,都被王老太太败光了。

王老太太一生自恃已故王老太师的伟业,无底线娇纵大女儿康姨母。

小错不罚,大错她扛。

以至康姨母越来越无法无天,无视人命,直至想要毒害盛家老太太。

而这次的错,王老太太也兜不住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康姨母被盛家捉住审理之时,曾痛斥王老太太和王太师为她找的夫婿太不堪,让她受了很多苦。

以王老太太疼爱康大女儿的程度看,嫁女之时肯定不会委屈她。更何况当时王老太师还在世,王家处于鼎盛时期,康家必定也是盛极一时。

以当时康家的盛况,王老太太选择康家似乎没错。只是,她完全不看“人品”。

所以王老太太“计”的是“利”,且是眼前的“利”。

这一点,在康姨母殒命之后,王老太太表现到了极致。

她不反思自身问题,没有是非观,只有利益观。

她在太后处寻得了利益合作,就算赌上王家的未来,也要参倒顾廷烨。

然而,利益面前,敌我关系瞬息万变。

她赌输了。唯一的儿子被流放,王家败了。

03 盛家

盛家主母,盛家老太太,明兰祖母,眼光和格局自不必说。

为盛家挑选的媳妇,王大娘子,海氏,柳氏,都是人品优先,然后再考虑家世。

这才让盛家得以逐渐壮大。

顾廷烨虽不是盛老太太自己挑的,最后首肯却也是因为明兰同意了,她尊重明兰的决定。

从白石潭贺家的这件事上,老太太知道明兰的婚姻观已经成熟了,她相信明兰的选择。

否则,就算是“御赐婚约”,她也要回绝的。

重点讲盛家在宥阳的老家,盛大伯父家。

盛家大伯母在淑兰的婚姻上,看走了眼。

以盛家在宥阳的富甲一方及家族势力而言,淑兰嫁给孙秀才貌似是低嫁,其实不然。

彼时宋朝公民各阶级的社会地位,依次是“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仅比“下九流”高一点,却远远比不上世家大夫。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淑兰是“高嫁”。

盛家大伯母“计”的是“社会地位”。她看中的是孙志高的“秀才”身份,指望他将来能考取功名。

盛家若能出一位当官的,就可提高盛家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盛家祖先的愿望。

说白了,大伯母觉得孙秀才是潜力股,看中的是“未来”。

然而却忽略了现在,没有认真考察孙秀才的人品。

好在大老太太是疼爱孙女的,指责了儿媳,力挽狂澜,千难万难也要跟孙秀才“和离”。为淑兰谋得了一条生路。

盛家大老太太最为看重的还是“人品”。

04 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知否》中这三大家族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但凡以人品为优先的,都能有不错的发展。

大道至简,古今相通。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之本,德育为先。

而在一个家庭中,承担子女教育重任的,多数是妈妈。

因此,妈妈的眼界和格局至关重要,会影响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

妈妈正直,善良,阳光,睿智,教育出的孩子是不会差的。

都说一个女人可以影响三代:公婆,老公,孩子。

我说,岂止是三代。看看盛老太太对明兰的影响就知道了。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