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简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本文由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有感而作

2020-09-03新闻7

谈起三国,从人物到政治军事事件,都要波及三国中的三次重要战役。三次战役依次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及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或猇亭之战〉

无非这三次战役贯穿整个三国史,无论是正史或野史还是小说演义,

对这三次战役都有很浓的笔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要政治上的和平,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因这三次战役给三国史增添了无限遐思与飞扬。

官渡之战是三国的开端,公元200袁绍在不顾部分谋士的进言贸然对曹操发动剿灭战争,此时袁绍已消灭了北方的公孙赞,拥有冀,青,并。幽四州的兵力,依仗人士众多,兵强马壮,倚势南进曹操。结果兵败官渡后病死。

袁绍的失败,曹操的崛起,中国开始另一新面。

袁绍官渡失败原因是历史上探讨的一问题,他不听谋士沮授,田丰的正确的进谏,顺风听信错误的计谋,又急于进攻,务虚远名,不顾实际。无论是战略,战策都是失利失败的。袁绍身为将帅指挥失误,骄傲轻敌,把曹操还看作公孙赞。

他的谋士沮授对他说过,“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持重凭强,谓之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必灭,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而曹操在这次战役表现的非常好。1: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2:注重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3: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

无论是战争还是政治其实都是人事的权变而已。 在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八年后的赤壁之战曹操表现很不好。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北定中原后想一举统一江南。与孙刘联军相持与赤壁。

这时周瑜从东吴带三万人马,加上关羽的一万和刘琦的一万共五万。

虽曹公自称八十万,图有虚表,但 诸葛亮与周瑜测算的也有二十万。

无论怎么说都是以少敌多。五万对二十万,从兵力上曹就略胜一筹。但赤壁之战的结局是,孙刘联军以周瑜为都督总指挥以火烧曹军战船,曹操焦头烂耳,丢盔弃钾,狼狈北逃。在周瑜刘备水陆军并击下曹公退回北方。

留曹仁与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

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智胜愚。曹军虽声势浩大却遭惨败。

声势浩大,事在必得,从迎天子到到许县至官渡之役及赤壁之战前是一直而胜的。

为什么会在赤壁战败。

我们先看看曹公的对手东吴与刘皇叔那里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

诸葛亮的看法,他说曹必败我必胜,原因有:

1,兴师远征,从许县发兵到荆州路途遥远,一路还发动战争,远道迩来,长途跋涉,此时士兵已很疲劳了。

2,舍长就短,北方人不善水战,骑兵较胜,曹偏偏反其道而行,岂有不败之理。

3,人心不服,曹刚取荆州,却不安顿荆州兵民,挥师与赤壁,荆州人本是不情愿归顺的,更是不愿看到战争的,后备动乱,影响到前阵。

4水土不服,北方人时冬到南方生活不习惯,时久必疾惑之,染疾病的士兵,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兵虽多则力量致少,我军胜利冀望。

这是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对此战的看法。

此战孙刘联军总指挥周瑜也有看法的。

我们不妨看看,周瑜说曹操内都不定,后患未尽,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南征。

还有放弃骑兵,使用战船用其短锁其长,兵法失利。冰冬时节,粮草供应不足,马无食料,兵无战袍。

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必然会染生疾病。这都是兵家大忌,然曹操条条具犯,岂有不败之礼,。

周瑜与诸葛亮的看法很一致,不愧是英雄略同。虽曹军声势浩大,兵力众。然是如此种种强弩之末,无所惧也。难道曹公就没想到周瑜与诸葛亮说的这么多的兵家大忌。更不知道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这次战役后曹操在也未能跨出江南门槛。因孙刘之间的争夺战,也是曹操过世后的事了。

夷陵之战荆州争夺战

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汉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刘备逃入永安城中。

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后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基地荆州。 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於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不得不说明是种遗憾。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尤其是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

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五,这三次战役都是战争发动者失败而告终,袁绍与刘备分别在战后病逝。而曹操在赤壁战役后一生都未到江南的门槛。

六,三战的将领都犯了很相同的一个问题,他们在战争中表现的都很浮躁。不听谋士的劝言,一意孤行。

所以说战争只不过是人事的权变,封建社会更鲜明些。

在这三次中收益最多的应是东#吴了,官渡之战,袁绍灭了,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夷陵之战,刘备败了。而东吴总是胜利的,却最后还是归晋。其实战争与人生一样胜利并不一定胜利,失败非真正失败。

(文有引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官渡之战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