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宁夏李士村奏响乡风文明“富足曲”

2020-09-03新闻3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1个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李士村入选。近年来,李士村通过大力发展集体产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摘下“穷帽子”,奏响了乡风文明的“富足曲”。

——“仓廪实”

驱车沿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行驶,一座座红顶白墙的房屋掩映在山峦叠翠中,平整的街道,醒目的标语,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草丛树木修剪美观,这里便是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贫穷曾是当地群众甩不掉的印记。

整洁宽敞的文化广场掩映在花丛里,篮球架、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

55岁的齐国玺是李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外务工大半辈子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老了还可以在家门口挣到稳定的工资,年底还能拿到村集体的分红,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士村村集体产业的发展。

就在三年前,李士村还是一个农民穷、产业弱、村貌破旧、村集体一穷二白的“空壳村”。“遍地土坯房,更没什么产业,老百姓挣扎在贫困中,没有一点心气儿。”李士村村支书齐永新说。

面对这种状况,齐永新决定带领村民投资办产业。啥是村里的特色产业呢?传承多年的土法酿醋、榨油、磨面技艺成了村里的“致富经”。

从2017年底开始,李士村先后整合资金210万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凤河醋厂、意兴油坊、小杂粮磨坊、农资超市和荞麦皮枕头生产车间,并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创新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

经过两年发展,李士村2018年、2019年纯收入分别达到38.6万元、39万元。对所得收益,李士村按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模式按股进行分红,连续两年全村每人分红200元,每户农户可分红200元至1600元不等,村集体每年也获得分红14万元。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

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本村劳动力30人参与产业发展,其中长期用工12人,季节性用工18人,有16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收入达3000元。”齐永新说。

村集体经济激活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日渐鼓起来了。李士村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家家户户利用金融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全村的肉牛存栏量从原有的168头增加到现在的560多头,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9800元,草畜产业已然成为李士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在制醋车间,酿醋缸整齐排列

——“知礼节”

记者在李士村采访时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一些花草,房前屋后、空坪隙地、墙角旮旯全都花草葱茏,整个村庄一派生机盎然。

“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首先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做起。”凤岭乡党委书记李龙君回忆起了他初到李士村时的场景:“2016年刚到李士村时,整个村庄十分破败,到处都是土坯房,感觉村子里无人居住,没有一丝生气。”

2016年,李士村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对全村土院落和土坯房进行拆除,村民利用当地政府每户2.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纷纷住进了新房子。村内街道也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庭院灯、太阳能热水器和水暖电炕,通上了自来水,有了污水管道,装上了抽水马桶,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

村里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老百姓观念也随之转变,随地乱扔垃圾的陋习渐渐被摒弃。李龙君说,“保护环境卫生已经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村民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角。”

从去年开始,李士村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推行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建成了“文明实践爱心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卫生保洁、公益事业、护林防火等集体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卫生纸、食用盐等日常生活用品。

在李士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花草,一派生机盎然

——“风蔚然”

在李士村所在的西海固及周边县区,动辄十几万元的婚嫁彩礼和名目繁多的“随礼”让当地群众不堪重负,不少村民碍于面子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随大流”。

“婚丧嫁娶要办酒、老人过寿要办酒席、乔迁新居要办酒席、孩子考上大学也要办酒席……一个月在这上面的花费要好几百,有时候甚至更多。”李士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忠学说。

2014年,李士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的宴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宴席不超过10桌,每桌标准最高320元,烟不超过10元,酒不超过30元钱;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对前来帮忙的乡亲一律用大锅菜招待,大大节省了村民开支。同时,李士村还通过移风易俗大讲堂和道德评议会等载体,用普通老百姓听得懂、接地气、有温度的家常话对村民进行“软引导”,让少要或不要彩礼的“新风尚”逐渐深入人心。

孝老爱老、互帮互助也在李士村蔚然成风。村里的养牛大户何国龙,无偿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帮扶带动村里10余户村民脱贫致富,获评村里的“道德模范”,他的妻子也被作为爱老敬老的榜样被评为村里的“好媳妇”。“通过树立榜样,让身边人感化身边人,李士村形成了邻里相亲、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齐永新说。

在李士村,村民还把诚实守信转化为可用的“活钱”,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乡风文明。2018年开始,当地农村信用社向全村1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52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村民利用贷款建牛棚、买肉牛,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两年来没有一户出现逾期和违约。隆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李德忠感叹:“以前银行怕风险不敢给农民贷款,如今发现农民才是最讲信用的,他们把诚实信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今年,当地农村信用社对李士村进行了整村授信,全村所有农户每户可获得最高3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正如李士村制定的村规民约中所写的:“爱国爱家,比一比,建设李士我尽力;乡风厚德,记一记,尊老爱亲明事理;务实诚信,讲一讲,合作共赢要担当;科学知识,学一学,移风易俗不迷糊……”在李士村,这样的村规民约挂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时刻提醒村民遵守,让其融入百姓心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彩礼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