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肠癌特别喜欢这几类人群,你中招了吗?

2020-09-03新闻9

从前的时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直觉得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很健康:慢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纯天然的粗茶淡饭,这样的他们是不是不容易得癌症呢?

这个猜想可以有,如果现代人还能遵从古代人的生活习惯,至少患大肠癌的风险会降低很多。

为什么古人不容易得大肠癌?

大肠癌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四点,如果你也存在这些问题,就要提高警惕了。

1、饮食不均衡,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

2、运动少、肥胖。

3、抽烟。

4、工作压力大、长期久坐。

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恰好避开了这些高危因素:

首先,饮食结构简单,谷物多,肉食少,纯天然食物多,食品添加剂少,喝井水,吃自己种的菜。

其次,古代人靠天吃饭,必须要下地劳动,没有交通工具,出门全靠腿。如此辛劳,肥胖的人就很少,而肠癌跟肥胖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古代人抽烟的很少。

最后,古代人的压力比较小,不像现代人熬夜加班,久坐不动,生活作息极不规律。

为何如今大肠癌发病率增加?

看到过一个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患者超过40万例,到2035年,这个数字将会超过50万例,感觉大肠癌患者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就是一个误区,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并不是最多的,只能算中等低低,发病率最高的是北欧。

北欧空气质量好,到处是草原和牛羊,地广人稀,生活条件也好,怎么会高发大肠癌?

这是因为北欧人饮食结构以蛋白质为主,多荤少素,并且北欧人普遍寿命长。

咱们过去没有听说过那么多肠癌,是因为肠癌的高发病年龄为70岁左右,而中国人过去的平均寿命才四、五十岁。

现在大肠癌发病率的增加,跟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有关。预防大肠癌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还能做些什么呢?

一定要重视癌症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肠癌防治思维,绝对是无数人用生命健康换来的。

日本结肠癌五年生存率85.5%

虽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中日都差不多,但日本治疗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高达85.5%,是中国的一倍。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日本治疗肠癌的方式有哪些?

1

手术治疗

结肠癌目前来说,手术治疗是优质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可以切除坏死的癌变部位,对癌细胞可以进行一个完全的清除,如果患者身体情况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话,大部分患者还是会选择手术来进行治疗的,有的患者在晚期的时候,也会错过优质的手术治疗,这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治疗方式来治疗。

2

放射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专门治疗结肠癌晚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大部分在晚期的时候出现转移,这时手术已经无法治疗,所以只能选择放化疗来进行治疗,放疗可以把转移的癌细胞逐一清除,同时还能杀灭大部分癌细胞。

硒可控制细胞周期,调节转录因子,抑制了DNA, RNA及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阻止其进一步生长,肿瘤细胞受到抑制。有一款禾存元素硒能够有效降低致癌物诱发的多种DNA损伤,促进其修复,刺激机体内cAMP的积累。有一款禾存元素硒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合成,阻止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甚至还可使恶性细胞发生逆转。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

化学治疗

结肠癌患者主要是通过化疗对癌细胞进行一定的抑制,同时也能杀死体内的癌细胞,但化疗虽然有效果,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化疗期间,患者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家属也要做好相应的护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如何筛查结直肠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日本是如何治疗结直肠癌的,虽然日本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效果较好,但是如果可以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便可以及时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因此筛查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十分关键。那么,结直肠癌究竟应该如何筛查呢?

1、肛门指检:

结直肠专科体检,非常强调直肠指检。因为直肠指检非常简单,没有痛苦,费用低廉,而且对于诊断直肠癌又非常敏感,是发现直肠癌的利器。直肠指检,也叫肛诊,是医生用一个手指伸进患者肛门进行触摸,不需要辅助设备,是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临床观察发现,超过70%的中国患者的直肠癌都很低位,距离肛门很近,通过直肠指检就能摸到。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医生用来检查大肠及结肠内部病变的一种诊断方式。结肠镜通过肛门进入直肠,直到大肠,可让医生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是目前发现肠道肿瘤及癌前病变较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毕竟内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适和并发症,因此,有不少人畏惧这种检查,致使一些大肠病变甚至肿瘤不能早期确诊,而延误优质治疗时机。

3、无痛肠镜检查:

其实质就是在检查前经静脉注射一种起效快、作用确切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数秒钟内入睡,完成全部检查后即能苏醒,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和痛苦感觉,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喜爱。

#癌症肿瘤#结肠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