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爱山川湖海,也爱烟火人间

2020-09-04新闻20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17期

今年大部分宅在家中的日子,快乐都是美食视频给予的。

之前,微博上关于“疫情结束最想吃的东西”的调查中,火锅遥遥领先,荣登榜首。2月中旬,《沸腾吧火锅》应势开场,从将鲜味武装到牙齿的潮汕火锅,到辛香热辣的重庆火锅,再到数九寒天里深藏功与名的东北酸菜白肉火锅,行政区火锅代表队之间的battle战争成功引发“众怒”,以至于深夜弹幕里往往一片埋怨,“眼泪从嘴里流了出来”。

两个月后,曾拿下2018年豆瓣评分最高剧集的《风味人间》强势回归,超微观摄影下纤毫毕现的食物是解锁味蕾的密钥,几周过去了,仍有人因为那膏油横流的黄油蟹而口舌生津。

在抚慰人类躁动的胃的比拼中,精致又极富文学性的纪录片之外,短视频赛道也居功至伟。以探店测评为主营业务的“盗月社”开启了宅家自制美食的副本,美食博主面对镜头大口吃饭时简直是在散发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自产自销”型美食短视频最是走俏,粉丝超过四百万的野生up主徐大sao蹲在斑驳的厨房里,地锅茄子就着饼,一日、两人、三餐、四季的理想生活,就这么在氤氲的烟火气里悄悄包裹住人心。

当然,一种事物一旦形成潮流,接踵而来的便是“审美疲劳”。但无论如何,褒扬、贬损、期待、斥责,太多太多话题围绕食物展开,我们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胃肠的奴隶”。

人依旧是最温情的存在

作为总导演,陈晓卿此次带领团队一共聚焦了八类食物,希望观众能借此看到,不同的地域、民族,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享用食物的方式,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在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中,五花八门的糖融入食物,带来了异彩纷呈的甜——世界上品质最高的蜂蜜,慰藉伊斯坦布尔人民的甜品,四川民间婚宴上的压轴菜甜烧白,在扬州早餐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千层油糕……

显微摄影和超微观摄影下,糖浆与油脂相遇,酥皮层次分明,即使隔着屏幕,也能让人毫不费力地感受到借由甜食传递出的善良的心和温暖的话。

而在食物的背后,一如既往的是关于人文故事的散文诗。绝壁取蜜的尼泊尔人的孤绝与胆量,稍带梦幻色彩的最后的海洋民族巴瑶族,未被现代化吞噬掉的婚俗礼仪和乡间情谊,搭配以《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师李立宏,美食、地域、人文,味觉、嗅觉、触觉,见天地,见众生。

美食+人文,是包括《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在内的多个美食纪录片俘获市场的法宝,但也逐渐成为透支观众兴趣的利刃。更有甚者,打着美食的旗号,通篇拼凑着让人不知所措的情感故事。

问题可能在于内容越来越宏大了,遥远了。绝美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音乐,深情醇正的解说,无限升华的文案,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美食本身,都像是没有一毫厘误差的雕塑,精美绝伦、光辉伟岸而又泛泛而谈。知名博主熊阿姨在微博上调侃,“相信,馈赠,密码,几代人,坚决,果断,快意恩仇,江湖,妩媚动人,柔顺缠绵,温润,醇厚……看了半集《风味人间2》,已经形容词中毒。”

在此同时,美食类短视频正在大规模虏获那些“纪录片不耐症患者”。B站公布的“2019年度百大up主”中,12位美食up主上榜。事实上,整个疫情期间我都忙于在B站美食区冲浪。这里显然是另一番天地。所有的事物都变得很小,很轻盈,我们不必背负整个文化系统的重量,也不必被强行投喂煽情戏码,只需跟着up主去探店测评,路途也没有多远,甚至就藏在日日经过的小街巷里。或者看着新手厨师,如何用冰箱里的五花肉和蔬菜,简单烹调,大口吞咽。

有文化学者认为,在内容疆域,沉迷于短视频的受众无疑是“即时性动物”,现吃现宰,很难过夜。或许是疫情让人重新思考即时满足的重要性。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抵达山河湖海,远方也未必那么壮美。跟着up主测评同等价位下张亮和杨国福麻辣烫的品质差别,围着小小炉灶煎炸烹炒,美食短视频散发出的这种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与爱意,同样美妙。

从人的回归开始

拍摄《风味人间2》时,陈晓卿团队是有过纠结的。制片人张平曾透露,第一季播出后,有网友认为纪录片中人的元素太少了。因此在第二季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尝试放大不同人物身上的故事看点和戏剧性,增加纪录片的张力和冲突,“理想情况的主人公要个性鲜明,有表现力;他做的食物也要有魅力,有特别值得讲的点。”但是即便如此,在很多纪录片中,人还是消失了。

消失并非指故事中人的数量,而是人仅仅成为介绍食物的媒介。有的纪录片中人太“多”了,譬如高开低走的《人生如沸》,美食湮没在矫揉造作的人间情谊当中;有的则是人太“薄”了,譬如《风味人间2》,每期人物需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纯善、勇敢、勤劳、淳朴,人的形象被严重简单化、脸谱化。

美食短视频的攻城略地,便是从回归人开始的。坐拥百万粉丝的B站盗月社有三大法宝,爱吃蒜的女主播杨树梢,善交际的男主播沐上,以及永远不会出镜的声优摄影师。以此三人为圆心,以一个城市里打车就能前往的距离为半径,饮食男女,插科打诨,带领观众一头扎进热气腾腾的美食江湖。

沐上曾分享过盗月社做美食视频的初衷。深夜的路边麻辣烫,一辆长板车,食客肩并肩坐一圈。坐在他旁边的三个男生大概是刚毕业,喝得微醺,突然一个人手机掉在地上屏幕碎了,气氛就变得很丧,男生嘟囔着抱怨不该那么大意,又要花很多钱修屏。沐上转过脸对他说,哥们儿,西单某个商场一楼很便宜就可换屏。说完对方心情明显就好了很多,还请他喝了一杯。

萍水相逢的深夜食堂,奠定了盗月社想要吃吃饭、聊聊天的整体基调。于是他们跑去各大高校蹭食堂,去出租车司机、街边大爷大妈推荐的小馆子里大快朵颐,去明星餐馆做测评,没变洋气,倒是把穿着衬衫烤牛肉的老板林更新一把拉回东北炕头。他们也跟店主聊,跟食客聊,跟一切擦肩而过的天南海北的人聊,倒不是架起灯立上话筒式的采访,就是扯闲篇儿,像美食版《老友记》,充满了明亮灿烂的个人主义。

很多美食纪录片钟爱在地性,一方的阳光、温度、土壤,滋养一方风物。美食短视频则探索在场性,搭建情境,呈现对话,为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无中介的错觉。镜头那侧的人像是朋友,陪着你走街串巷,嬉笑怒骂,认识城市,认识生活,酒足饭饱以后突然晃过神来,哦,原来我们不是饿了,只是有点孤独啊。

韩国电影《燃烧》将饥饿分为大饥饿与小饥饿,小饥饿需食物填满胃肠,大饥饿则要依靠精神的富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痴迷于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美食片段,其实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食物简单而粗糙,只是盆盆碗碗里盛满了琐碎的生活和细腻的情感。而很多时候,美食短视频也恰是通过记录物与塑造人,抚慰了那些遗失在城市里的饥肠辘辘的心。

透过一方方小小的屏幕,纯粹的食物盛宴一定能经由视觉系统戳中人体内多巴胺的老巢,让人隔着千山万水与美食实现灵魂共振,这是精致的美食纪录片的馈赠。但是味觉快感总是太过于吝啬,来得匆忙,走得迅疾,依靠食物获得短暂的满足后,关闭手机,往往只剩漫漫长夜。但是吃进肚子里的记忆不一样,人的喜爱、厌憎、珍视、舍弃、求而不得,经年累月,反复咀嚼,仍然能实现回甘。

监制:皮钧

责编:申西

#网红美食#火锅#新冠肺炎_健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