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294件文物重现海上丝路,“郑和宝船”驶入国博

2020-09-04新闻16

两千年前,先辈扬帆远航,不畏牺牲,闯荡出连同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的新窗口;两千年后的今天,“英雄”们在海下遗留的宝藏进入国家博物馆,揭开《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面纱。展览今天正式对观众开放。

所谓浮槎,是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国博展厅里也停泊着一艘“宝船”,这是郑和下西洋的代表性船型。在《西洋番国志》中有描述:“其所乘之宝船,体势巍然,巨无可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如今,宝船以1:40的比例微缩,依然显得“气势磅礴”。专家说,史料记载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按明尺为0.317米折算,当时的宝船长约140米,宽约57米。不过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有待新材料的出现和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千百年来,各式各样的船只往来,有些遇到风浪不幸沉入海底,连同船内货物一同被“封存”。如今,观众从一件件打捞瓷器和物品中,可以窥探历史的细节。展厅里,有一朵用精美瓷器组成的“花朵”盛放,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件“碗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它们来自清康熙年间。每片“花瓣”上都有图案,折枝花卉、山水人物、渔家乐、凤穿牡丹等一一亮相。

国博介绍,“碗礁Ⅰ号”沉船位于福建平潭县碗礁附近。2005年,由国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进行抢救性发掘。沉船共计出水17000余件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器,少量五彩、青花釉里红和单色釉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罐、洗、瓶、将军罐、香炉、粉盒、器盖、笔筒等。专家说,沉船出水瓷器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是研究清前期陶瓷海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展厅里,294件(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贸易瓷器及其他相关文物,按照“鲸波浩渺——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帆樯如林——宋元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瀛涯万里——明清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三部分,结合国内外重要遗址、沉船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构画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盛况。专家介绍,自唐代中后期起,陶瓷器开始成为大规模外销商品,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继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陶瓷贸易体系逐步确立。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大量远销欧美地区,推动了早期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此次展览充分展示中国在全球陶瓷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基于海洋贸易不断深化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文物收藏#丝绸之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