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楷是书法“死胡同”?小伙2000字欧体作品,入12届国展

2020-09-04新闻4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上,浙江青年书法家郑成航的楷书作品入展。郑成航很年轻,出生于1989年,2012年本科毕业于杭州书法大学人文学院,201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在书法这个需要长年累月不懈练习的“行当”中,30岁出头的年纪,属于很年轻了。

郑成航

郑成航的楷书作品是一件“巨作”,高240厘米,宽120厘米,在打了格子的纸上,洋洋洒洒写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全文,约2000多字。无论是作品规格之大,还是抄录内容之多,这件作品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

郑成航12届国展入展楷书作品

现在的书法展览上,虽然中国书协一再号召不要在作品形式上做过多的花样,但每位投稿作者都清楚,如果拿一件小作品参展,入展的概率是很小的,毕竟现在的展厅都很阔大,一件小作品很难在展厅中起到展览效果。

至于书写文字的多少,则是每个作者根据自己的风格特征自我把握了。善于写大字的作者,可以选择少字数的作品,更能凸显作品的气势以及作者的书写个性;而擅长小字的,则多选择大篇幅、多字数的作品,以体现自己书写的功力。但这也稍微有些靠“笨功夫”博取感情分的成分存在。

作品局部

郑成航的这件楷书作品,很明显是学欧体的。欧体书法,自唐宋而下,代有习者,但元、明、清以来学欧者,未能尽欧之胜处。“书家学欧,每流于刻露拘谨,或者支离匾削。其间原因,一方面由于欧传世碑版漫漶与翻摹失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者不善体察,这与欧的书法本身是无关的。”假刻误人,人亦罕识,此过在人,不在欧书!

作品局部

对于学书者而言,随着一些以新出墓志为代表的石刻资料,以敦煌遗书为代表的墨迹资料,以及朝鲜日本的金石书迹等资料为我们重新认识欧体楷书乃至唐代书法提供了新的视野,它们更是巨大的取法宝库。成为当代习欧书者可以参考借鉴的重要资料,以穷源竟流,激活欧楷。

在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取法欧体书风的作品。郑成航就是其中比较出色的一位。

作品局部

郑成航自己曾经说过,他对楷书下的功夫很多,从褚遂良转向欧阳通,再由小欧转向欧阳询。一直以来,唐楷给人的印象是“法度森严”,但通过历代对欧阳询书法的评价,最突出的是“险绝”,或者通俗一点讲,就是追求字的结构的极端化。郑成航笔下的欧体,对结构的选角把握很到位,基本还原了欧体的整肃。

郑成航临《皇甫诞碑》

郑成航的欧体楷书,并没有突出笔画的圭角突出,而是写得很流丽、灵动。将欧体写得像每个笔画搭起来的积木,是很多人写欧体的通病,正阳会使写出来的字呆板无生气。书法本来就是一件很轻松、惬意的事,如果总是在每个起笔、收笔上斤斤计较,书写的自然性就无从谈起。看欧阳询的行书墨迹及褚遂良的楷书墨迹,无不突出书写性这一特征。

郑成航作品(局部)

唐楷并非是学书法的“死胡同”,造成唐楷死板、呆滞的主要原因,是陷入了“黑老虎”的陷阱。从这方面看,郑成航学唐楷,是善学、会学者。

当然,郑成航的作品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毕竟这样的作品仍然是仿学之作。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