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新基建下拥抱新金融,金融行业如何升级“数字底座”?

2020-09-05新闻6

文/黄海峰

“十年前银行账单可能一个账户只有一张纸,今天一个账户的账单可能有厚厚一沓,一个红包就能带来银行数据频繁的读和写。”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顾雪军,在9月4日举行的“华为金融创新数据基础设施战略暨2020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媒体发布会上”这样讲到。

这句话也让笔者感触良多。当世界开始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作为与数字、货币联系密切的金融行业,在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也进入了全新的数字化升级变革阶段。

试想十年前,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行业所有的数据只产生在柜台上。但十年后,即使你在菜市场买一把青菜,也会产生交易数据,需要被存储下来、被快速正确处理。可见,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全渠道服务。而渠道交易模式的小变化,掀起业务系统需求的大变革。

IDC中国金融行业分析师朱佳怡也曾表示,当金融行业客群关注点向小微转移,将更加关注信息科技建设,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研发和产品采购方面投入更多。

在发布会上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新基建和双循环大背景下,金融行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到底面对着怎样的挑战?面对数据爆发浪潮,华为又能为金融行业赋予怎样的能力?

新趋势伴随新挑战

回顾金融行业发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金融行业正在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包括核心交易系统、互联网金融以及智慧网点。

比如,在传统存贷、核保业务时期,业务往往以存款、汇款为主。但到了今天的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业务拓展到数字保险、数字抵押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全新业务形式。具体来看,金融数字化发展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数据体量不断增长。金融行业每天新增数据量由此前的50G,增长到10TB。此外,随着小额支付的兴起,日常金融交易量增长近10倍。这就要求金融行业数据基础,能够对每时每刻产生的海量数据“存得下”。

其次,数据时延更低。面对高密度数据运算、互联网用户高并发访问、实时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多种应用场景,数据存储系统必须要满足更高并发的数据访问,同时需要保证较低的响应时效。

再次,更高可靠性。在数字时代,数据对任何行业都意味着财富,对金融行业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因为金融行业一切的业务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

金融行业随着存储数据总量的增长,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同时设备故障、电器老化、自然损耗等问题也成为无法绕过的难题。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往往可能带来数据的丢失或者需要长时间的数据恢复。这对金融行业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损失。这需要存储设备能够提供5个9甚至6个9的(99.9999%)可靠性保障。

最后,金融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竞争更为激烈。金融行业就需要在挖掘数据价值的基础上,为营销服务提供新能力。以AI辅助营销为例,当用户跨进银行大门的那一刻,就需要对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工作人员提供差异化的推荐和服务,个性化营销,提升客户体验。

“五大绝招”应对挑战

既然金融行业面临着不小挑战,如何才能助力行业应对挑战?

在发布会上,华为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副总裁庞鑫表示,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面临着海量交易、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围绕数据的“采、存、算、管、用”,华为致力于帮助银行构建智能时代的创新数据基础设施,帮助银行挖掘和释放数据的更大价值,为金融业务创新赋能。

顾雪军进一步介绍说:“金融行业面向互联网新业务,基于敏捷、弹性资源池支持线上业务快速创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无处不在的线上金融服务;面向未来新的网点,基于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实现网点智能改造,银行业务直接延伸到小区、家庭。”

的确,金融服务变革需要技术支持,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笔者发现,华为正在依靠自己在数据存储和机器视觉领域的领先技术和方案,带来“五大绝招”,助金融行业应对数据“存得下、用得快、管得好”挑战。

绝招一:快如闪电的全闪存能力

据悉,华为启动的闪存升级,在整体架构不变的前提下,仅需更换存储,以最小投入助力金融行业应对碎片化的海量交易。

华为全闪存具备高性能、低时延,通过FLashLink性能加速算法,同时支持端到端的NVMe能力,提供0.05ms时延,可支撑10倍增长的交易规模,降低70%的交易时延,节省50%空间。

此外,该方案还可以提供超过传统硬盘存储10倍以上的高性能,基于双活架构提升整体高可用性,可以与应用、数据库完美结合,解决银行“稳、快、省”的关键诉求。

绝招二:更强的抗灾能力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厂商,在容灾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近20年的经验。在全球,更是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客户正在使用华为公司的容灾保护方案。

据现场介绍,华为在金融行业容灾建设主要是采用两地三中心的方案。但异地建设容灾中心,往往面临着每100公里会产生1毫秒的时延的挑战。华为通过技术创新,已实现生产主中心和同城容灾中心的距离可以达到60公里。

据笔者了解,本次华为发布的容灾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业务系统自动在不同数据中心之间切换,更能实现大范围故障恢复时间从1小时可以缩短到15分钟以内。此外,华为通过免网关双活技术,实现了“增加效率”的效果;通过独创的高中低端存储互通的技术,实现了设备利旧,可以减少容灾设备采购“成本支出”近30%。

绝招三:构建互金存储资源池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业务开发上线周期已从原来的年、月级别下降到周级。此外,传统IT烟囱式的建设模式已很难处理百万级活跃用户的需求。

华为本次发布的互金场景资源池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数据库业务、虚拟化业务和大数据分析业务等不同场景的资源池,实现不同业务诉求的SLA资源发放功能,并通过标准化存储资源池架构,实现资源的快速发放,满足业务敏捷上线,持续快速迭代能力的需求。

绝招四:网点更智慧

据介绍,今年以来,已有超过800家银行网点关门停业。另一方面,留存的银行网点也面临着运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银行网点迫切需要智慧化转型。

华为通过机器视觉、AI、智慧屏等创新技术为基础,联合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端到端、完整的智慧网点解决方案,主打前端智能化、后端存储化,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实现增收、降本、降险,助力银行网点的智慧化转型。

比如,用户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往往需要在取号机上用身份证、银行卡对VIP客户进行识别,客户体验并不好。华为机器视觉及AI能力,可以通过网点入口处部署人脸识别摄像机,实现无感知精准识别,让大堂客户经理可以在3秒内收到VIP客户到店提醒和用户标签,根据用户属性标签精准推送理财产品。

运用华为智慧屏,金融机构在网点迎宾区展示热销产品,邀请专家做金融直播,可以与用户有更多互动,大幅度提升营销效能。同时,基于华为IdeaHub应用,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一键呼叫远程理财专家服务,让用户轻松获得海内外专家的专业指导。

绝招五:运维更智慧

早在去年时,华为就发布了面向自动驾驶的数据基础设施的理念,希望存储运维管理可以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运行。

在本次发布会上,华为带来了DME解决方案。笔者注意到,该方案是华为面向存储运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DME的引入可以实现对金融存储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让数据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优化等全生命周期场景实现自动化运维。

据悉,DME已经部署了超过十家的金融客户。该方案能为客户带来超过20%的资源效率提升,降低20%的OPEX,缩短10X的业务TTM。

积跬步、至千里,数字化金融成功案例遍地开花

据悉,基于上述围绕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的“五大绝招”,华为已经出色助力多个金融行业不同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比如,某知名大型银行在推动数字化中,认可华为金融智慧网点理念,对华为算法商城、软件定义摄像机以及开放合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之后在其某分行进行试点,获得不少价值:该网点通过智能摄像机,可以实现人脸无感抓拍;在完成人脸抓拍之后,通过IVS1800将抓拍人脸的特征值结合算法,实现网点智能分析的闭环,监控效率提升66%,大幅减少安保人员调阅视频的工作量。同时,华为在业界率先实现单设备支持6种算法并行,能够改造24路普通IPC,大幅降低TCO。

金融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努力,需要选择那些持续投资创新的伙伴。华为一直坚定不移地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战略投入,积累丰厚。据悉,目前华为已经在中国、欧洲、印度、俄罗斯等地建立遍布全球的12个研发中心,拥有超过6000名研发工程师,超过2500项存储专利,主导和参与40+国际产业组织。

强大的研发投入带来产品方案的领先与市场的遍地开花。比如在方案方面,上述提到的,华为前端智能分析设备IVS1800可以通过1拖N个摄像机等创新智能产品,充分利旧现有网点传统摄像机,赋予设备智能化分析能力,帮助网点盘活资产,减少运营成本约45%。

在市场方面,据IDC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华为OceanStor存储在中国区存储市场已连续19个季度排名第一,在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在中国区全闪存市场份额达35%,增长更是高达80.8%,远超市场增速的30%。

我们介绍了华为针对金融行业数字化提供的“五大绝招”,那未来华为存储将如何助力金融行业前行?正如顾雪军所说:“华为仍将始终坚定地投入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坚持构建强大的全球生态系统,与伙伴形成能力互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

#AI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