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紫苏散品三国」董卓真没有我们借鉴的地方的吗?

2020-09-05新闻9

董卓被历史吐骂了两千年,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还是民间,都在骂他们。

董卓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是被黄巾杀得丢盔弃甲、只顾逃命,张飞最看不起他,恨不得一枪刺死他。

当他掌握大权之后,更是乱杀无辜,表现在异常残暴,尤其是他更换了皇帝,更成了篡逆贼臣。

最后,是死于爱色。

但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是,董卓成为控制朝政的人物,他真是那么坏吗?

董卓少年时候是游学少数民族之间的,相当于刘备那个游学四方。

游学之后,他选择是归隐生活,相当于孔明。孔明耕种,他在干什么?他在牧牛。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圈子,就是豪帅。

董卓那个时期也跟关羽一样,好打不平,有“健侠”之名。

他入伍之后第一分工作是“兵马掾”,就相当现在的文书。那个时候的文书比现在部队的文书要求要高得多,相当于作训参谋的工作。

他武功也很强悍,不仅臂力过人,而且可以“左右驰射”,相当厉害。

当初是参加保卫边防的战争,“为羌胡所畏”,这不有李广之风吗?“但是龙城‘董卓’在,不叫胡马过阴山。”

他当上军司马之后,领兵打仗的原则是“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也就是说,打仗自己要为先,“为”是行动之意;获得的奖赏和缴获的物品分给吏兵,“有”是指获得的战利品和奖品。

他真是这样做的。一次打了胜仗,自己升了郎中,被赐“缣九千匹”,他全部分给吏兵了,“吏兵”就是比他小的官和士兵。

直到何进私自下召,让董卓领兵入朝,董卓进行大量的战争考验,绝对不是张飞所说的“只顾逃生,”也不完全是“贿赂十常侍”那么简单。

他进京时,只带了铁甲两千多人,当然就是精锐部队,相当于现在的特战队员。这只部队最后扩展到十几万。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依靠智谋和武力吗?

《后汉书》中说,“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一个皇帝,臣子跪在他面前说话,被吓得只顾哭鼻子,问什么,都说不出来,能当皇帝吗?陈留王比皇帝年纪还小,他才九岁,他还能够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

刘辩上任时,已经十七了,用现在的标准也是成年了。一个成年皇帝,上任半年了,都没有九岁小孩子的智商高,无论用什么标准,不应该废掉吗?

这也反映出董卓的样子是很吓人的。

不过,董卓做得很绝,比曹丕绝得多了。废了的皇帝和太后都被杀了。

补充一下,杀弘农王也是有原因的,是公元190年袁绍组织十八路诸侯在山东起兵,董卓害怕复辟,立即将弘农王杀掉了。189年10月废帝时,没有计划杀弘农王刘辩,他没想到袁绍与曹操造反那么快。

这到里为止,董卓的过错并不多,错在后来掌权之后,他太猖獗,太狂了,如同疯狗一般,太不把李儒的话当回事了。

所以,李肃对前期董卓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某纵览天下,遍观群臣,以为皆不如董卓。”

当时,就是这样的,谁与他争锋和争峰呢?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他们都不行。

李儒是支持废旧立新的,但他当初不清楚董卓的野心是称帝,只有李肃一个人清楚。所以他认为董卓就是英雄,在为社稷江山着想。他便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董卓身上,无意间成了董卓的心腹之一。

吕布也跟着被骗了。

回到董卓的评论上。

董卓前期有几个品质,还是值得赞赏的。

拼搏进取精神,入朝之前,连年征战,为国戍边。

谦虚谨慎,他听取部下的意见,有事与李儒等部下商量,很少自己拍脑门就干的事,这方面与曹操很相似。

他明辨是非,并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主要是有废旧立新上,刘辩确实是不行。这最符合他的本性。

当然,整体上,我还是认确历史的评价,“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篡权专政,横行霸道”,根本的是,他最后进一步搞乱了国家,鱼肉了人民。

作者:陈旺葵

编排:陈旺葵

#三国两晋南北朝#董卓#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