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湖南株洲“藏”着一支轨道交通双创“博士F4”

2020-09-05新闻14

科技日报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刘天胜

输入三维图,导入材料,设备运转,激光照射……一件3D打印样品即刻成形。9月4日,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的激光先进制造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日常”。

自去年初获批建设以来,这家国家级创新中心里,“日常”进行着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七大技术领域的科研攻关。领衔的,则是一群“双创”的博士们。比如,中心里的激光先进制造研究所和工业智能研究所,四位博士构成的“科研F4”组合,就“创”出了一番新事业。

自立门户,让3D打印“植入”轨道交通

早在三年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光学工程专业博士马明明,就在琢磨一件事: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已如鱼得水,但在轨道交通领域却还较为空白,是否这项先进技术能顺利“嫁接”?

为此,他先后到西安、上海等地调研考察。他发现,3D打印技术的引入,有望让零件使用寿命提升20%,缩短研发周期30%,节省开模成本60%……这让他激情澎湃,跃跃欲试“自立门户”,创新创业。

去年6月,激光先进制造研究所在国创中心成立,并确立了增材制造、激光清洗和激光焊接三大主研方向。此后,研究所还迎来了材料研究的博士张月,和十余名双一流本硕毕业技术人员。

算上疫情影响期,到现在也就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团队启动的增材制造项目,已搭建好了生产基地,受电弓部件、受流器配件等样品快速“打印”面世,并实现了市场推广。“产品较小,但能助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关键部件摆脱传统工艺制约。”马明明说。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面向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激光清洗实验室,开发了从高功率到低功率、从短脉冲到连续光、从短聚焦到长聚焦的激光清洗装备,并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检修中轮轴激光清洗、电机外壳激光清洗和铝型材焊前激光清洗等技术应用场景。

在这里,参与博士创新项目的新秀廖宁宁,则推动了激光焊接实验室的建设,组团自主研制了面向解决轨道交通装备部件焊接热变形难题的激光复合焊接工艺与装备……

为轨道交通装备“联”上工业互联网

除了引入时髦的3D打印,国创中心还有一群博士,瞄准了智能制造界“新宠”——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深耕多年的机械专业博士刘翊的领队创建下,应运而生。在志同道合的留美“海归”博士刘凯,和十余名计算机与轨道交通学科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从打造全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着手,瞄准智能感知硬件和智能分析软件研发的目标出发。

很快,刘翊带领下,第一个科研攻关项目“基于运行状态预测的城轨车辆转向架可视化协同维修方法”,就入选了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研究所也形成了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中车株机设备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营半年多,已实现对超2万台设备的实时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和安全透明度的同时,化解了以往依赖人工电话报修,无法实时观察所有设备故障的尴尬。

而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优势,新型动车组状态监控系统项目、地铁车辆诊断系统项目等订单相继获签。

“作为行业和湖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创立之初,我们就将自身定位为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站在行业巨头肩膀上,集合现有技术优势资源,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联合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发展模式,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国际壁垒,发展四新四基。现在看,开局良好。”国创中心主任李林肯定。

而截至目前,“博士F4”领衔下,国创中心已先后斩获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两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长株潭重大标志性创新示范工程,一项湖南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计划……

这里的双创氛围,越来越浓郁。这不,今年6月,中心又来了新创业者——专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博士后王彧弋,新的双创故事,即将上演。

#工业互联网#3D打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