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贵州普安: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掀起产业革命高潮

2020-09-24新闻6

近段时间,贵州省普安县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依托优势资源,深耕“八要素”,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革命掀起新高潮,让产业发展有了新气象获得新提升,让农民增收有了新保障。记者走访普安的乡村,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这里记者采集了几个镜头,以浓缩普安火热的产业革命场面,虽是一斑却大致可窥全貌,一起来看一看。

“一县一业”茶产业脱贫成效初显

9月22日,贵州普安秋风送爽云雾飘渺,茶海核心区茶神谷延绵不绝的茶山上,正在进行着一场赛速度比技艺庆丰收的比赛,因茶增收因茶致富的茶农代表和制茶技师,把喜悦挥洒进一片片茶叶里,为南来北往的消费者焙一杯香茗。

茶农和制茶技师喜悦的背后,是普安这些年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实践。

贵州普安: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掀起产业革命高潮

普安是贵州省发展茶产业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之一,境内发现了迄今至少164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分布有20000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茶历史茶文化深厚,加之地处北纬25度,是真正“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黄金产茶带,并且境内气候湿润,河流众多,垂直气候明显,茶叶品质好。县里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扶贫支柱产业打造,短短几年就大有暂获,不仅茶园面积扩大到14.3万亩,茶叶综合产值在2019年突破12亿元达到12.64亿元,所生产的“普安红”茶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华文化名茶,普安县茶区也跻身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茶产业取得累累硕果。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甘正刚介绍,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的甜头,越来越甜到茶农的心里,今年以来全县茶叶产量和价格实现“两个涨”,全县有8959户(其中贫困户2651户10604人)通过销售茶青,实现户均增收1.79万元,人均增收4483元,全年茶产业全环节将惠及农户12788户(其中贫困户3462户14268人)以上,户均增收1.36万元以上,茶叶产业扶贫成效越来越好。

目前,普安县有涉茶市场主体203家,其中有亿元级茶企1家、千万级以上3家,有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截至9月21日,实现茶叶产量6724.7吨,产值7.49亿元,其中实现夏秋茶下树4461.7吨,产值8956.63万元,除了春茶以外,夏秋茶也实现了大丰收。

窑上坝区,亿株茶苗育出新希望

9月23日一早,下了半夜的雨终于停下。普安县新店镇雨核村窑上坝区,连片的茶苗经雨水洗涤,青翠欲滴。10多个工人们赶紧下到地块里,忙着起苗、捆苗、装苗……

窑上坝区是普安县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高标准打造的八个坝区之一,以培育茶苗为主。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建设、管护,目前苗圃面积近700亩,已成功育苗近1亿株优质株,为普安县大力发展茶产业提供了茶苗保障。

“茶产业是普安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今年全县还要新建茶园近5万亩。”据基地负责人陈龙介绍,营养球种植的茶苗每株0.35元,直接扦插的每株0.26元,自7月出苗以来,已售出400多万株。

茶苗销售好,坝区群众笑。“从去年坝区建设开始,我就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两千多元。”村民兰华情说。

据悉,坝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三方共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土地流转户”4方共享的组织方式,实现了农户的利益最大化。在具体运作上,由引进的农业公司负责出资、管理、技术指导,具体实施育苗工作;雨核村兴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组织社员务工(优先考虑贫困户);村民土地流转费450元每亩,务工工资100元一天。按照协议,兴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享有每亩300元的收益,其中60%用于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20%用于村级积累,1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员报酬,10%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分红。

雨核村236户农家,包括精准贫困户有41户191人,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一年多时间,我们支付的工资已近900万元。”陈龙说,这些茶苗已成为老百姓的“摇钱苗”,这是坝区改变传统种植方式的结果。

林下种出野山珍,成了市场香馍馍

这些天,在普安县各农贸市场,一种红色小蘑菇倍受欢迎。

“每天要卖两三百斤,拿到摊位上,都是抢着买,许多老顾客是打电话预定。”卖蘑菇的徐刚说。

遭“抢购”的红色小蘑菇学名大球盖菇,是普安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优势,在大力发展林下菌药产业中新引进的。

贵州普安: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掀起产业革命高潮

普安野生食用菌不少,为何还要引进大球盖菇?记者来到盘水街道白石村大坪林场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探究竟。

大坪林场海拔1300多米,气温不到摄氏20度,穿梭林间凉气袭人。树下,是一朵朵圆润饱满的大球盖菇,散发着阵阵菇香,三五成群的工人正忙着采收。

“一个人一天能采六七十斤。”工人王礼芬说。

“贵州种植大球盖菇的地方很多,但一般5月前就罢市了,而普安特殊的生长环境,要到6月才开始采收,这是市场的空窗期。”从贵州农科院来普安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代文东说,普安种植大球盖菇,有独特的优势。

代文东介绍,普安大球盖菇种植时间在4月,出菇期在6月至12月,而其他地方,一般在9月播种,当年11月至次年4月为采收期,原因是“普安海拔高、纬度低、昼夜温差大。”

“预计今年产量在20万斤左右,产值200多万元,我们正准备扩种,争取将种植规模扩展到1000亩以上。”大坪林场林下菌药基地负责人孔武说。

大坪林场林下菌药基地的发展是普安大力发展菌药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按照“集中打造一个核心区、两个拓展区”的思路,普安县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将菌药种植发展到了1万亩。短时间内,林下菌药见成效,背后其实有高人指点,来自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陈之林、李裕荣、林茂3位专家,一位负责品种选育,一位负责种植技术指导,一位负责精深加工指导。

“目前,普安正在申请大球盖菇加工菌油的专利,所有指标都表现优异。”代文东说,精深加工后,普安大球盖菇的市场潜力和附加值将更加凸显。

“普安发展林下菌药产业有环境优势、有技术保障、有消费基础、有经济效益、有市场前景。”代文东表示,下一步,将对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加大培训和技术服务力度,培养新型技术农民;强化优势互补,创新利益联结,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注重提质增效,完善产销对接机制,确保增产增收。

传统做出新气象农民增收更保障

最近20多天以来,普安县新店镇的烟叶收购站忙得很,当地烟农将烤好的烟叶运到收购站,按合同交售,一张张黄叶子换取一张张红票子。

时间回到8月18日,记者看到,雨后的普安格外凉爽,车行新店镇新店社区、花月村、波汆村、烂木桥村,公路旁成片的烤烟如绿毯般铺满大地,经雨水洗礼后的烟叶更加青翠夺目,这是新店镇规划的“一小时烟叶黄金走廊。”

“有十来公里,种有烤烟5100亩,每亩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新店镇烟叶站站长曹兴兵介绍,这条走廊是按照普安县抓好烟区布局,推进规模化种植要求打造的,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集中化管理、避免烟叶质量参差不齐。

贵州普安: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掀起产业革命高潮

沿着开满格桑花的硬化路前行,来到一处集中烤烟房,打开烤房大门,一层层原本碧绿的烟叶已被烤得金光灿灿。

“烤烟是传统产业,但这个烤烟房可一点都不‘传统’,科技含量非常高。”曹兴兵介绍,烘烤过程基本都是智能控制,极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保证了烟叶的质量。

烤烟产业是个短平快产业,在科技加持下提质增效,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在新店镇,烟苗由镇里负责育好,再分发给烟农种植,在土地深翻上,还有相应的补贴。同时,镇里和烟叶站免费提供质保、烘烤等服务。此外,在烤烟生长期,有专业技术员对烟农进行病虫防治上的指导,保证烤烟的正常生长;在烘烤期,每个烤烟房都配有专业的烘烤师,烘烤完毕的烤烟由新店镇烟叶站负责收购,彻底解决了烟农的后顾之忧。

“烤烟的增收效果非常明显,现在,种得多的人家有50来亩,毛收入20多万元,纯收入15万左右。”曹兴兵介绍,今年该镇共种烤烟2万亩,预计产量4.05万担,千余户烟农总收入将达8000万元。据统计,普安县今年共种植烤烟5.2万亩,预计种烟收入2亿元以上,将带动2561户烟农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为财政创税4000万元以上。

眼下,新店镇又在谋划“烤烟+”相关事宜——等烤烟采收完毕后,在肥力十足的土中再栽种其他短平快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烤烟从业者的年收入。再过几个月,这条“黄金走廊”又将是另一幅丰收的景象。烤烟作为传统的经济作物,在科技的支撑下,不仅种出了新气象,更为当地农户增收增加了新保障。(作者:左国辉)

#扶贫#普安#产业革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