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2020-09-25新闻10

55岁的孔子,已过知天命之际,却仍然心怀理想,带着一众学生周游列国,大致走了鲁国、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其实按如今的地图来看,基本就在河南省境内。孔子周游列国是期望能够广为传播他的仁政思想,以期稳定乱世。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然而,孔子却没能进得了秦国,从而没能向当时的秦国君主宣扬自己仁政、爱民的思想。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让孔子和秦国彼此错过?还是孔子不愿意去秦国,还是说当时的秦国不愿意孔子来?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从秦国重用商鞅的过程来看,据说当时商鞅先向秦孝公宣讲帝道,也就是黄老一派的道家思想,孝公听得直打盹,还责备了商鞅;继而商鞅又向秦孝公宣讲王道,是周朝先祖的治国思想,强调礼乐文化,孝公也不以为然;而当商鞅向孝公讲述霸道思想,也就是纯正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依法治国,用严酷的刑罚惩治人性中的恶,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毫无倦意。可见,在这一时期,秦国就已经选择了法家的治国思想。同时,法家思想其实是将统治者的意志律令化,体现了对统治者意志的尊崇,因此,收到秦孝公认可也不无道理。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的远见卓识。春秋战国时,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频发,底层人民过着水生火热的日子。如何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稳定的政权,是当时有雄心、有谋略的君主们都期望的。商鞅向秦孝公推荐三种思想,秦孝公选择了适合在战乱年代推行的法家思想。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见,秦孝公选择强调富国强兵、谋取霸业的法家思想既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也是符合秦孝公的霸业雄心的。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我们再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看,儒家思想为什么就不适合当时的秦国。儒家提倡“德治”和“礼治”。儒家的“德治”主张以道德感化教育人,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道德教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并发挥作用的。儒家的“礼治”思想强调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认为国家的治理与稳定,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取决于礼乐是否完备。这种能深入人心的礼乐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制度的规定、道德的教化、君王的表率等各方面的作用。可见,儒家的仁政思想、德治、礼乐制度更适合于稳定时期的长久统治。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在当时,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恢复的就是周王室的礼乐。然而,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的礼乐已经崩坏,各国的君王都在图谋自己的霸业,秦孝公尤其有雄心,更是不大可能接受这种有悖目标的的思想。同时,无论是这种道德教化,还是建立礼乐制度,对于民众来讲,都应建立在没有战乱导致流离失所,社会基本稳定的基础之上,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家都不稳定,肚子都吃不饱,谈何礼仪。可见,儒家的思想难以在当时的社会稳定且长久。

孔子周游列国,唯独秦国没见他,而秦国却统一了

因此,无论是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内涵来说,还是从时代背景,以及秦国秦孝公个人来讲,秦国和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互不选择,都各有其缘由。

#诸子百家#秦朝#商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