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今日入伏!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加长版三伏天来了

2020-07-19新闻6

它来了,它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来了!

今天是三伏头一天,火辣辣的太阳+闷热的空气,让人叫苦不迭!

有网友道出真相:早已经热得恍恍惚惚,突然发现今天才进入三伏!

今年的三伏延续了去年一样的加长版40天!

7月16日入伏,8月25日出伏!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三伏天处于小暑和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入伏是如何判定的?

“三伏”的“伏”字是隐藏的意思,天气太热了,需要隐伏以避盛夏之暑气。

三伏的日期是按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农历的规定,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也叫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为何热得火辣辣?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也就更热。

热浪滚滚,伏天生活指南get

1、“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养生,重点就在于“防暑祛湿”,防暑祛湿记住这两招:

防中暑:自制两杯度暑茶

桑拿天,中暑不是什么罕见事儿。

防中暑,不妨给自己和家人做点度暑茶饮。

乌梅茶:将乌梅和甘草按5:1比例(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节)放入锅中,加水煮10分钟,取汤汁冲泡绿茶即可。

枸杞茶:将枸杞10克、薄荷3克、五味子12克、菊花6克放进茶杯里,冲入沸水加盖闷泡10分钟至味道渗出即可。

温馨提醒:高温夏季如果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得去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让身体降温;如果出现了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可以喝点儿淡盐水、绿豆汤,同时服用霍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的药物。

防湿气:煮粥时加点荷叶

夏天最大的邪气就是湿,这时很多人的脾胃功能低下,会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所以不妨多吃一些能健脾利湿的食物。

比如在煮粥时适当加一些荷叶,既能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荷叶味道清香,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的作用。

具体做法:取新鲜荷叶1张、大米50克,将鲜荷叶洗净切丝,大米淘净,将荷叶水煎取汁,去渣,加大米煮成稀粥服食,每天1剂,连服3~5天。

除此以外,三伏天酷热难耐,首先要注意防暑降温。

出行:尽量避免在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外出,必要外出时带上遮阳伞。

补水:高温天气里,人体容易出汗,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及时补水,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不要贪凉: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

饮食清淡:伏天天气炎热,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未来10天,江南南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4~8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天气预报:

16日(周四):多云,午后部分阴有阵雨或雷雨 26~33℃

17日(周五):多云,午后部分阴有阵雨或雷雨 26~34℃

18日(周六):多云 27~35℃

19日(周日):多云 27~35℃

20日(周一):晴到多云 26~36℃

21日(周二):晴到多云 26~36℃

炎炎高温临近,防暑降温安排起来!

(综合整理自中央气象台、温州网等)

#防暑#中暑#天气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