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双缝实验

2020-07-16知识5
双缝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很重要吗?为什么? 1.原始的双缝实验是什么?1807年,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蜡烛就相当于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在第二张纸上开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纵向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这是两百多年前的实验,17、18世纪主流物理界认为光是一种微粒,但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托马斯-杨做的这个实验无疑验证了光具有水波一样的波属性。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2.杰弗里-泰勒的单光子双缝实验好吧,托马斯杨的这个实验出现后,按照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思维,关于光是什么的争论可以消停了:光是波,不是什么粒子。但是,如果人类的探索仅仅停留于此,这不过就像是普通的验证性实验。因为无论光是粒子,还是波,都还在我们的理性思考范围之内,大部分人并不会因为“光是波”而惊掉下巴。声波、水波、红掌拨清波,好吧,见多了。真正让双缝实验开始迷惑世人的是托马斯-杨之后一百年的在校研究生,23岁的杰弗里-泰勒。那时候爱因斯坦已经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而杰弗里-泰勒恰恰是蓬蓬头爱因斯坦的信徒。有了“光粒子”... 双缝实验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简单的给我阐述一下? 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也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松(Claus J?nsson)创先地用双缝实验来检试电子的物理行为,他发现电子也会发生干涉现象。1974年,皮尔·梅利(Pier Merli),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的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在探测屏上,他也明确地观察到干涉现象。2002年9月,约恩松的双缝实验,被《Physics World》杂志的读者,选为最美丽的物理实验。扩展资料:在双缝实验里,不论是电子、中子或是任何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6531其它量子尺寸的粒子,粒子抵达探测屏的位置的概率分布具有高度的决定性。量子力学可以精确地预测粒子抵达探测屏任意位置的概率密度,可是,量子力学无法预测,在什么时刻,在探测屏的什么位置,会有一个粒子抵达。这无可争议的结果,是经过多次重复地实验而得到的。这结果给予了科学家极大的困惑,因为无法预测粒子的抵达位置,这意味着没有... 双缝干涉实验恐怖吗?恐怖在哪? 本人是文科生,对该实验涉及的科学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所以请答主的回答尽量通俗易懂些。电子的双缝和光… 双缝实验, 不会出现干涉条纹因为红光和绿光波长不一样,振动频率周期和相位都不同。 双缝实验是什么意思 双缝实验名词解释: 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个测试量子物体像光或电子等等的波动性质与粒子性质的实验。双缝实验也可以用来检试像电子一类粒子的物理行为,虽然使用的仪器不同,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果,显示出波粒二象性。 双缝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双缝实验 让我们考虑这一“原型的”量子力学实验。一束电子或光或其他种类的“粒子-波”通过双窄缝射到后面的屏幕去。为了确定起见,我们用光做实验。按照通常的命名法,光量子称为“光子”。光作为粒子(亦即光子)的呈现最清楚地发生在屏幕上。光以分立的定域性的能量单位到达那里,这能量按照普郎克公式E=hv恒定地和频率相关。从未接收过“半个”(或任何部分,光子的能量。光接收是以光子单位的完全有或完全没有的现象。只有整数个光子才被观察到。然而,光子通过缝隙时似乎产生了类波动的行为。先假定只有一条缝是开的(另一条缝被堵住)。光通过该缝后就被散开来,这是被称作光衍射的波动传播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些对于粒子的图像仍是成立的。可以想象缝隙的边缘附近的某种影响使光子随机地偏折到两边去。当相当强的光也就是大量的光子通过缝隙时,屏幕上的照度显得非常均匀。但是如果降低光强度,则人们可断定,其亮度分布的确是由单独的斑点组成-和粒子图像相一致-是单独的光子打到屏幕上。亮度光滑的表观是由于大量的光子参与的统计效应。(为了比较起见,一个60瓦的电灯泡每一秒钟大约发射出100000000000000000000个光子!光子在通过狭缝时的确被随机地... 为什么说双缝实验恐怖 因为双缝2113实验的结果完全超出了人们平时的认5261知。双缝实验的结果4102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这个1653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如果我们没有观测的时候,那些除了我们自己可以观测到的人和事以外,其他的很多人和事会不会都是以波函数形式存在。当我们观测到某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就变得真实了,他(她)的过去、现在也就被确定了,而当我们不再观测这个人,那么他(她)是不是又回到了波函数的形式呢。简单的讲,有一对处于量子纠缠态光子A和B,一个研究人员将光子B用来实验,另一个研究人员却“偷偷的”通过光子A来观测光子B的状态。由于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研究人员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观测用于实验的光子。看到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相关研究人员的脑洞,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然而事实上,这个实验的结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当有观测者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而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干涉条纹又诡异的出现。双缝实验的结果都是一样,即微观粒子就像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无所不知的精灵,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们是一个个波函数,而当它们知道有人在观测它的时候,它们马上就只表现出粒子性,从不例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缝实验 什么是双缝实验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今天最后一个了问题了,该下班了— 研究波动光学时,说道杨氏双缝干涉,光在通过两条距离很近的狭缝时发生了干涉,在屏幕上留下干涉条纹;现在研究电子,如果我们打着灯看电子在双缝处干了什么,我们会发现,闪光处标志电子出现的点点亮光并没有和溜过来的沙子一样有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干涉;但如果我们关掉光源,并且找一个可以被电子曝光的底片,就会发现,在底片上有很多的点,很少的点的情况下,分布看似没有规律,但如果继续长时间曝光,越来越有规律,我们在盖革计数器的装置里通过耳机听到一声声的滴答滴答,着每个滴答都是一个电子,底片上所有的点综合来看,好像是光的干涉条纹一样分布着,这就是说,电子式以整棵整棵的到达,但却发生了干涉,电子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 双缝实验怎么做? 在1807年,托马斯·杨扬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他那个名扬四海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后来的历史证明,... 为什么说双缝干涉实验灵异? 之所以说2113其恐怖,是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当观察5261者出现的后,光线粒4102子的干涉会1653消失,然后变成两个条纹。好像这些光线粒子不喜欢别人的关注一样,看到就出现,不看到就不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涌起恐怖的怀疑!当有人开始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开始发出具有粒子特性的光,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当没有人观察的时候,这个物体就变成了波。通俗点来说,网络游戏在玩家们看来一直都是在不停的运行,无论我看还是不看,游戏都在那里。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我不看的时候,那边的游戏就停止了!扩展资料:双缝干涉实验介绍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参考资料:双缝实验_百度百科

#科学#双缝干涉#科普#双缝实验#光子能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