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iso七层参考模型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

2020-10-12知识11

简述ISO/OSI七层模型结构,并说明各层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和主要功能:物理层:定义电压、接口、线缆标准、传输距离等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流量控制 差错验证寻址 标识上层数据等网络成:寻址和路由选择传输层:建立主机端到端连接会话层: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表示层: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物理层的PDU是数据位(bit),数据链路层的PDU是数据帧(frame),网络层的PDU是数据包(packet),传输层的PDU是数据段(segment),其他更高层次的PDU是数据(data)

iso七层参考模型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

ISO/OSi是一种什么? ISO/OSI是指“b、计算机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和应用的可移植性。ISO/OSI参考模型只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在OSI范围内,只有在各种的协议是可以被实现的而各种产品只有和OSI的协议相一致才能互连。这也就是说,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只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的框架。

iso七层参考模型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

传输层的协议有哪些? 传输层位于OSI七层网络模型2113中的第四层,协议5261有TCP·UDP·TLS·DCCP·SCTP·RSVP·PPTP。OSI(4102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1653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一个规范,它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1】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2】数据链路层: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3】网络层: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

iso七层参考模型的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是什么?

OSI由哪个组织提出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2113出。开放式系统5261互联通信参考模型4102,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1653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它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提供给开发者一个必须的、通用的概念以便开发完善、可以用来解释连接不同系统的框架。扩展资料:设计目的OSI模型的设计目的是成为一个所有销售商都能实现的开放网路模型,来克服使用众多私有网络模型所带来的困难和低效性。OSI是在一个备受尊敬的国际标准团体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个组织就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什么是OSI,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著名。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高依次是

#计算机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传输#数据链路层#物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