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冥思对话向老聃 冥思遐想 是种境界 修身养性就是德

2020-10-14知识6

《德道经》与《道德经》有区别吗?谁是原著? 这个问题是《老子》一书的版本考察。《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或《德道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该书合计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特别的顺序要求。因此,《德经》与《道经》谁先谁后并无关系。《老子》一书,传言是老子西进时留在竹简上的。因此竹简版应为原版。韩非子曾读过《老子》,但不知为何版本。西汉以来,流行的是河上公版《老子》,2000多年,皆如是。也基本传达了《老子》原意。后来,出土了马王堆帛书《老子》,湖北荆门竹简《老子》。这些书的文字虽有出入,但是《老子》基本思想并未改变。《老子》的哲学思想: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上以下为基,等思想,是永放光芒的伟大。

冥思对话向老聃 冥思遐想 是种境界 修身养性就是德

佛教的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张“无生”,以有生为空幻,纵使延年长寿,最终难免一死,形体总要坏的,因此重视精神的超脱,而不在乎形体的存亡。认为精神可轮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晋代释道安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佛法)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释慧安则在《明报应论》中指出:“无明(愚昧)为或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而僧肇则传扬“空洞其怀,无知无识,然居动作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它绝言之乡”的佛性,提倡超脱现实世界,而归宿于本体世界。僧肇早年受老庄影响,故对体用的动静问题,反对偏执,主张体用如一,非无非用,即静即动,求静于动,虽静而离动。另外,如释道安还注重禅定止观,认为禅修达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不能伤其虑”,同时还能发生种种神变。佛家极重戒律,认为戒律是断三恶道的利剑,其中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及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烟、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坐、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等。从养生学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和做法,显然有许多是益于身心的修养的。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南北佛教在发展侧重上有明显不同。南方重在理论辨析。

冥思对话向老聃 冥思遐想 是种境界 修身养性就是德

关于佛教,你知道什么故事吗? 自释迦牟尼出家创立佛教以来,已经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两千多年前的时间里佛教产生了无数的传说故事,有些广为流传,有些怎不为人知。下面居士我就说几个有趣的故事。一、三兽窣堵波传说,释迦牟尼前生的某一世是森林里的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一只猿猴是好朋友。兔子在修菩萨行,帝释天想测试一下他的境界,就化身成一个老者来到了森林里,遇到了这三只动物。老者对他们仨说:我又累又饿,你们能不能给我些东西吃。于是狐狸去河里抓了一条鱼,猿猴去采摘了水果,只有兔子一无所获,受到了老者的讥讽,说兔子言不由衷。于是兔子让狐狸与猿猴找来一堆枯枝,点起了火,然后投身火中,把自己献给老者吃。老者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他恢复了帝释天的形象,把兔子放在了月亮上,从此月亮上就有了一个兔子的影子。后人为了纪念这个传说,在当地修了一座窣堵波(一种佛塔),被称为三兽窣堵波。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三兽窣堵波与它背后的传说。二、舍身饲虎很久很久以前,南赡部洲有—个叫做摩诃罗檀囊大国,这个国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十分善良,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一天,摩诃萨埵出门游玩,在野外发现了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雌虎与一窝嗷嗷待哺的幼虎。摩。

冥思对话向老聃 冥思遐想 是种境界 修身养性就是德

#老子#文化#佛教#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