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青城眼」历史悠久 环境优美 经济发展讨思浩村,我们身边的“桃花源”

2020-07-21新闻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如今,这一美景可不只是出现在书中,在美丽的首府青城,“桃花源”也有之,就让我们走进新城区讨思浩村看一看。

环境大变样 村民心舒畅

7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讨思浩村,一条平坦宽敞的道路穿村而过,两旁是整齐排列的太阳能路灯,每隔二三十米的路灯杆上挂着一串红灯笼,街道打扫得非常干净。

采访时,说起村里以前的环境,很多村民就想起“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院外脏乱差”的顺口溜。那时,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乡村建设的突出“短板”。为了补齐这个“短板”,让村民“家里家外一样美”,自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整治工作逐渐向农村延伸,向村里派驻了环卫工人,负责农村环境的清扫保洁。

北京慧丰清轩环卫公司负责讨思浩村的日常保洁,根据村里垃圾日产量、区域面积大小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清扫工具、垃圾收集点(桶)、收运车辆等,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

从外地务工回家的村民张海波对记者说:“村里有了水冲公共卫生间,变得和城里一样干净整洁。环境好了,住得舒心了。”

讨思浩村党支部第一支部委员刘明忠说:“过去,村里有很多土房,路也是土路,一刮风下雨村民就提心吊胆,道路出行也不方便,这些原因也制约了讨思浩村的经济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委会将村里的旧房进行了改造,不仅整治了院落,还把屋里的上下水弄好了,家家户户都有水冲厕所。”

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老乡村更有魅力

除了环境,最吸引记者的就是讨思浩村的村史馆了,里面的一件件老物件仿佛都在诉说着村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史馆的展柜上展示着过去村民的生活用具,包括旧钟表、簸箕、斗等。刘明忠告诉记者,村史馆里陈列着好多村民捐献的老物件,这些物品记载着讨思浩村的历史,成为外人了解讨思浩村最好的证据。

说到讨思浩村就不得不说“天仓节”,这一节日在讨思浩村传承了200多年,已经被列入市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介绍,“天仓节”来源于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我国北方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封建帝王不顾惜黎民百姓的死活,依然横征暴敛,使得饿殍遍野。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百姓的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百姓。他知道这样做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等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了把大火把仓库点着,跳进着火的粮仓被活活烧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官吏,重新修补了被烧坏的“天仓”,并将这位官吏放粮仓救济百姓的日子定为“天仓节”。

“‘天仓节’是我市乡村保留至今、罕见而独特的民俗活动。”刘明忠作为“天仓节”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向记者介绍,每年“天仓节”这一天,村民都要打扫庭院,画仓祭拜,自发组织蒸花馍大赛,寄托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各家还把蒸好的十二生肖、面娃娃、面鱼等拿出来展示,一比高下。村民还组织观灯、扭秧歌、看大戏、庙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邻村乃至市区的居民纷纷慕名前来,热闹非凡。“天仓节”文化代表了村民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寄托和梦想,也向外人诉说着讨思浩村的历史文化。

刘明忠说,讨思浩村是早在明朝就已经形成的古老村落,有着淳朴的民风,憨厚的村民。讨思浩为蒙古语,汉语意为“接待处”或“迎接处”。明朝,土默川部落首领阿拉坦汗在大青山前的龙脉之地建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在城东30里的大青山下水草丰盛之地建了迎接京都官吏来归化的“接待处”,形成村落后,讨思浩村由此得名。

发展采摘园和观光农业 村民生活底气足

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讨思浩村“厚积薄发”,特别是随着近两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村里的采摘园和观光农业项目日益发展起来,前来观光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村里的农家饭店一条街也搞得红红火火。

当日中午,记者走进村子最东边的一家农家乐,老板娘在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趁着些许闲暇工夫,老板娘对记者说:“现在人们喜欢来村里吃点农家饭,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打理农家乐两三年,我们的日子过得舒心着呢,生活的底气更足了。生活在抬头有蓝天白云、低头是草绿水清的环境里,谁能不开心呢。”

采访最后,刘明忠说:“如今讨思浩已经被打造成宜居的美丽乡村,希望没来过讨思浩的、想来讨思浩的都来看看这里的风光,品尝品尝农家乐的饭菜,和我们一起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魅力。”(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马妍)

#农家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