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2020-10-16新闻8

原标题: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于晓荷

郑州轩辕分舵

今年八月份,侄女童童来找我。她今年大三,因疫情在家宅的时间太长,学习有些荒废,就想来我这待上一段时间养成一些好习惯。

刚好这一个月我不是很忙,就同意了。我还有个想法:最近几年习惯养成、沟通、学习、时间管理等这几方面的书也看了不少,有一些方法确实给我带来挺大帮助。比如说:RIA便签读书法用来提升学习效率,番茄钟帮我集中注意力,认知行为疗法用来调整情绪缓解焦虑。我把一个自我角色定位成“学习促进者”。如果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用来帮助别人,尤其是亲人,那这会让人特别有成就感。

童童来到我这儿的前半个月,我俩相安无事。从下半个月开始,她想学英语,我就给她制定了单词背诵计划。等到第5天时,我发现她只是把单词背了一遍,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复习以前的。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那会儿已经不开心了,回嘴:“背这些单词已经花费太多时间,晚上没空。 ”我想说:“你都躺床上刷几个小时 手机了,这就有时间了? ”但我知道,如果这一句话说出口后,我俩之间的氛围会非常尴尬。这是第一次小的摩擦,我觉得我明明花费时间、精力来帮她定计划,为什么她脾气还那么冲?

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过了两天,她参加一个校园创业模拟竞赛。负责写报告的可行性分析部分,但又不知道怎么写。我帮她出主意:“你可以从产品的优点,和其他同类型的产品相比有什么独特性,你们做了哪些改善这几个地方入手。 ”她的回答是:“我就觉得这个产品奇烂无比,找不到优点。 ”听到这句话后,我只想把熊孩子拉过来吵一顿。

后续还有几次类似的小摩擦,我觉得我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我们俩再相处下去,我随时会有情绪大爆发的危险。刚好有点儿事情要回老家,就带着她一起回去,我们两个开始进入“冷战期”。

我没有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处的经验,我还给他们下了个论断就是:“在一无所有的年纪里,只剩下脆弱的一碰就碎的骄傲 。”可还是压不下我内心的挫败感。是我的心态有问题?还是沟通方式有问题?我能力不够?影响力不够强?为什么我的行为无法对她产生影响力?这是我对自我深深的怀疑。

然而问题是我提出来的,靠我当下的认知和能力无法解决。我找在大学当老师的好朋友咨询,在这件事里我做错了什么。她说:“你只要做了你认为该做的就行,结果不可控。我在大学当了这么多年老师,能够真正影响到的学生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她知道你是为她好,你会记住你所说的一些话。”

听到这句话后,我淡定了一些。但还是无法心安:我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多,然而我没做到。

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该如何调整心态呢?又可以怎样改善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不想再出现类似的我本着两个人都变得更好的初心,但结果却搞得很尴尬的场景。投入了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后,却换回来一段不愉快的体验。这样的结果和预期中差的太远。

当我内心有困惑时,会习惯性先和朋友探讨,如果没找到合理(我认为)的答案,会自己看书自救。我认为好的行为,为什么产生好的结果?对我来说,这是个大大的为什么。

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我在《美德反思—行善的边界与智慧》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琼·哈利法克斯。她是一名人类学家,临终关怀领域的先行者。在这本书中她探索了人类的一些基本品质——利他、共情、正直、尊重、投入和慈悲。她认为,以上这些品质对于我们如何充实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她把以上这些状态称之为“边缘状态”。虽然这些品质看似都是正面的,但每种状态又有它潜在的阴暗面。作者借鉴了自己几十年的冥想练习经验,临终关怀经验,对公共事业持续关注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向禅师们、长老们学习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去识别这些“边缘状态”,帮我们履行对他人的人道责任,同时保持对自己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关怀以及尊重。

《 美德反思》

利他主义是指:以无私的行动来增进他人的福利,通常需要以我们自身的幸福为代价或者担风险。

这几年,“利他 ”是一个非常火的概念,提出了许多关于利他的观点。例如:“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顶尖高手都是极致的利他者”“稻盛和夫把他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唯有利他,方能成全自己”等这些观念。

虽然听了许多有关利他的观点和成功的时间,但很多人依然搞不清楚利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利他是指以无私的行动来增进他人的福利。

这一个概念就涉及到利他行动的双方。一个是利他行动的发出者,他的动机是无私的;一个是利他行动的承受者,也就是利他行动的结果,对于承受者来说,这个行动是对他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这是健康的利他主义行动,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就成了病态的利他主义。

《 美德反思》

他们这样为病态的利他主义下定义:“为他人或其他一群人谋福利的行为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外部贯彻者会认为这种伤害是自然而然的。”

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在红绿灯下徘徊,一个热心小伙子上来二话不说就扶着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眼泪差点掉下来,生气的说:“你干嘛,我好不容易才过了马路。你干什么折腾我?”这是健康的利他主义行动嘛?不是,虽然小伙子动机是好的,他并没有图感谢,但是他的行动给老奶奶带来了困扰。

小敏刚进公司后,老板给他分了个师父带她。师父对她非常热心,对她提出的各种问题热心回应。刚开始小敏还非常感恩能一进公司就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可是时间久了,她觉得难受,开始疏远师父。原因是,师父对她的工作生活干预了太多,要求小敏一定要按照她教的方法处理工作任务,当小敏有和师父不一致意见的时候,师父脸色瞬间就变了。当师父觉察到小敏对她的反抗时,就在公司说小敏坏话,说她不知道感恩。师父的行动是健康的利他主义行动嘛?虽然师父最初的行动给小敏熟悉公司业务带来了帮助,但是她要求小敏能顺从她的要求,她对小敏的生活有很强的掌控欲。师父的动机并不是无私的,而是掺杂了对小敏的要求,并且期待小敏有情感上的回报。

我带侄女童童学英语时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她本身对学英语就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我没有照顾她的情绪,而是在用家长式权威的方式在强迫她学英语。虽然我的动机是“为了她好,想让她能把英语成绩提上来,为后续的考研做准备”,但这里面还暗含了我对她的要求——她能够按照我提的要求行动,满足我对她掌控感,我的想法得到执行并且见到有效结果的需求。

利他主义的行动并不是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从事于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专属行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抠门教授”45块钱买的单车骑了25年,他累计向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基金捐款近70万元。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邻里亲友的遇到困难时,我们所提供的力所能及、不求回报的帮助这也是利他的行动。

从工作范围来看,利他主义概念会更广一点。我们只能通过向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成果有价值与否是要用“对别人是否有用”的标准来衡量的。当然,纯粹自娱自乐的行动除外,我们所要求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已经体验到了,行动的成果也不需要由他人来使用,成果的价值也不用他人来衡量。

小学生作业不好辅导,你以为大学生就省心?丨亲子

人们有利他的行动时,经常存有的一种心态是我是在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但这也是一种危险的状态。一旦我们存有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想法时,并没有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对问题解决的结果有期待。没能解决的话,对方的心情会非常低落,自信心也会降低,削弱了自我价值感。

那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利他主义呢?在书中作者给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是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对不知道的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对自身的能力有更合理的评估。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在自己眼中,对方就是一个能力不足的人,我们容易站在高位,对别人的行动指指点点,作出评判。结果没能达成的话,我们不也会去自身找原因,而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

在带侄女这件事情上,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一套方法是否真的适合她。仅仅是因为自己过去靠用这一套方法让英语成绩有所提升,便强迫她行动起来。我忽视了我们两个学习基础和心态之间的差别。

第二条是见证要做到完全在场,将我们的整个身心和正在发生的全部灾难,不好不坏的状态或欢乐完全联系起来。我需要放下评判和给建议的想法,平心静气和她交流,来共同面对英语提升这个问题。

第三条是平心静气地辨别那种行动最适合当前的行动。她对学英语有期待,但由于过去多年学英语的不愉快经历,一想起英语就是过去多年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要让她重燃对英语的信心,首先要解决她的不自信,然后制定一些比较容易达成的目标,让她积累起一些成就感。

这三条行动建议是很难做到的,但这是指引我们去行动的方向。

#利他主义#亲子#小学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