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喇叭戏

2020-07-21新闻2

时间:2008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辽宁 编号:Ⅳ—100

批次: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

海城喇叭戏起源于辽宁海城地区,至今约有300年历史。清初海城牛庄镇,是东北最大的商贸港口。到了雍、乾年间,外省商号大量涌入,店伙大多由原地招来,他们带来的家乡小戏先后传入本地秧歌会中,在秧歌会中因为用海城方音演出,又统一用秧歌队的唢呐(俗称喇叭)伴奏,这一小剧种日渐壮大,形成了辽宁最早的地方民间剧种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除唱腔外在化装、表演等方面仍保持明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某些特征,如在化装上旦角脸上贴“花黄”,生角脸谱多以昆虫勾脸,老蒯头上饰牛角等,在表演上仍存有哑剧遗风,表演繁琐细致,如仅备马一节即表演近十五分钟。

海城喇叭戏主要流行于农村或村镇,演员全为农民无纯专业演员,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无明显区分。其次该剧种是秧歌会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末辽南地秧歌发展成辽南高挠以来,有些短小的喇叭戏剧目又由地上跷演出,这种跷上演戏的剧种是比较罕见的。海城喇叭戏是广泛流传于海城一带的地方小戏剧种。早期的民间艺人,因受条件的限制,仅头戴一顶圆毡帽,身穿大布衫,系腰带以扮演戏中各种人物,因此又称“大布衫子”戏。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唢呐在当地俗名“喇叭”,故称“喇叭戏”。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性强,适于载歌载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及质朴的乡土气息。海城喇叭戏的传统剧目,多为反映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戏,部分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如(茨儿山)或《大茨儿山》、神州会等。剧情具有情节简单、词语朴实、通俗易懂的特点,雅俗共赏,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 经专家在海城地区挖掘,整理、改编《王婆骂鸡》、《打枣》、《梁赛金擀面》等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22部,创作新编剧目《夸庄稼》、《会亲家》、《偷驴》等24部。《王婆骂鸡》、《夸媳妇》等戏在省、市文艺刊物发表,并在省、市、县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梁祝下山》被选入《中国民歌选》。著名艺人有海城耿庄镇艺人高德震等。 相关传承人:

赵有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名称: 海城喇叭戏 项目类别: 传统戏剧赵有年,1928年出生,辽宁海城英落镇后英村人。17岁开始学习高跷喇叭戏, 1947年开始学习评剧,先后在辽宁鞍山戏曲会群众曲艺社、海城评剧团当演员。表演传统剧目《红月娥做梦》、《拉马》等,授徒120多人,编写剧本《鞭打芦花》。

#民俗#海城#喇叭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