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左宗棠送给恩人的谢礼,当时就是国宝,后人无偿献给国家

2020-10-20新闻7

今天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文化繁荣,各大博物馆遍地开花,吸引了无数文物爱好者驻足。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能够目睹这些精美的文物,都有幸运的因素。许多国宝都有过险象环生的经历,差点就与公众失之交臂,比如今天要说的大盂鼎就是其中之一。

大盂鼎的面世,本来就不是个好时候。那是在清朝道光年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其中就包括大盂鼎和小盂鼎,它们因周康王时期名臣盂而得名。但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更没有相关法律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小盂鼎很快就下落不明,至今依然杳无音讯。

大盂鼎也历经坎坷,辗转流落于古玩市场,经历多人之手,为袁世凯叔父袁保恒所获。袁宝恒虽然酷爱金石,却不敢藏私,将这件珍贵文物送给了顶头上司陕甘总督左宗棠。当时,这件大鼎的价格就卖到过3000两白银,显然已经名声大噪,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然而,左宗棠得到后,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原工部尚书潘祖荫。

潘祖荫虽然位高权重,但左宗棠贵为一方诸侯,为何要以如此重礼相赠呢?原来,在左宗棠担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时,得罪过永州总兵樊燮,被谗言相诬,遭到朝廷的议罪,差点就被问斩。潘祖荫利用侍读学士的身份,多方为左宗棠说情,这才免于处置。所以,潘祖荫是左宗棠的救命恩人,左宗棠发迹之后,也愿意送出重礼,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清代文人喜欢金石的很多,但潘祖荫肯定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网罗了很多珍贵文物,还写出过《攀古楼彝器图释》、《汉沙南侯获刻石》等著作。这样的行家,对大盂鼎自然爱不释手,作为镇宅之宝。

大盂鼎也确实够资格入得了潘祖荫的法眼,它高为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达153.5千克,是典型的圆形三足鼎。在大鼎之上,密密麻麻都是云雷纹的底纹,颈部和足上部是饕餮纹,这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三足的下部则是两周凸弦纹,这倒是很难看到,表现出当时的工匠在满足大众审美的情趣同时,也充分彰显个性。这个器物特征明显,出土地也十分明确,历来就被视为西周中期青铜鼎的标准器。

青铜器的价值,一在于形制规模,二在于铭文多寡,内容意义。 大盂鼎的铭文19行291字就十分重要,它讲述的是周康王向盂发出的告诫。周康王回顾了文王和武王是如何爱惜百姓,治理国家的,勉励盂以此为鉴,辅佐王室,并赐给大量的财物。盂为了纪念这件事,也为了纪念自己的先祖南公,制作了此鼎。

铭文的内容,与史料中关于文王、武王的情节相互印证,同时它的书法价值也非比寻常。清末民初的很多书法家,认为大盂鼎铭文结构严谨,章法有度,开创《张迁碑》、《龙门造像》的先河,是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佳作。

这样的国之重器,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贪念。虽然潘祖荫在世的时候,它安然无恙,但潘祖荫死后,大盂鼎就被许多人惦记。清朝时两江总督端方虎视眈眈,摆明就是要霸占大盂鼎,闹得潘家人心惶惶,直到辛亥革命后,端方被杀才算化解一次危机。

民国时期,外国人也多次找到潘家,希望能带走大盂鼎。但潘家人连端方都拒绝了,更不愿意让国宝流失海外。不过,还是有政府大员设计,要巧取豪夺,也被潘家人见招拆招化解了。

抗战时期是大盂鼎最危险的时刻,当时苏州已经沦陷,潘家人将大盂鼎在内的大量文物掩埋于地下。日本人也找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却并没有发现大盂鼎。就这样,大盂鼎依然奇迹般地留在了大陆。

直到解放以后,局势稳定,国家日益向上。潘家人集体开会决定,由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出面将大盂鼎捐给了国家。本来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后来落户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

#文物收藏#左宗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