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四川会东: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水电移民安置治理质效

2020-10-22新闻3

原标题:四川会东: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水电移民安置治理质效

会东县立足乌东德、白鹤滩两大水电站全省第一移民大县工作实际,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工作目标,以构建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稳步发展的治理体系为抓手,聚焦聚力做好移民搬迁及安置点治理工作。

突出“一帮到底” 全程结对服务

“以前不想搬,现在不想走。”会东县姜州镇姜州安置点移民户宗科伦提到现在的生活侃侃而谈,“以前住在大坪村,孩子上学、到集镇办事要一两个小时,医疗条件也没那么好,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刚开始时,宗科伦并不想搬离大坪村,经过包户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工作,讲清利害关系,让他吃了定心丸。在姜州安置点,像宗科伦一样的153户移民群众搬进了新居。

水电移民搬迁安置中,会东县成立县级指挥部,配套政策研究、项目建设、信访维稳、宣传引导、党建助推、纪律作风、后勤保障等7个工作方案,形成“1+7”工作体系,依托6个迁入乡镇、18个安置点,成立24个临时党组织,研究解决征地、建房、生产用地筹措等方面困难问题。借助“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四同一会·党群连心”等,拓展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模式,10名县领导挂点联系18个安置点,在26个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66家部门结对联系8790户移民户,从搬迁动员到后期发展“一对一”服务。目前,乌东德水电站1057户移民户全部搬迁安置,白鹤滩水电站搬迁协议签订率达93.11%,县内18个安置点建设稳步推进,到2020年底安置点群众将全部搬迁入住。

健全“两种模式” 推动管治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姜州安置点即刻组织党员群众投身“战疫”。“疫情发生后,我们安置点16名党员都全部参与卡点排查、体温监测等工作,其他群众也很配合支持,他们已经融入了新家!”安置点党支部第一书记谈到疫情防控,发出了由衷感叹。在安置点治理中,会东县坚持组织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做到了规范有序。

会东县将水电移民集中安置点组织体系建设纳入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整体布局,在姜州安置点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搭建以党员之家、红白理事、纠纷调解、政策咨询及便民服务为载体的“1+5”工作模式,下派1名第一书记指导基层治理。安置点所在村100%实现“一肩挑”,8名移民党员群众进入“两委”班子,按月召开党建月会、联席会议,引领各类组织参与安置点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党建共商、事务共管、难题共解。

姜州安置点将9个平台划分为5个居民小组,选配5名移民党员、群众担任小组长。成立环境卫生、矛盾调解、红白理事、文明乡风等4个志愿服务小组,16名党员定岗定责,激发13名有威望、热心公共事务的群众参与安置点管理,定期入户开展政策宣传、民意收集、医疗就学等工作,实现安置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同时,创新“智慧+”服务管理,在姜州安置点搭建腾讯“为村”平台,438名党员群众实名认证为“村民”,设置“书记信箱”,实时收集社情民意,推动党员干部与移民群众“点对点”零距离沟通服务。

着力“三个同步” 致力全面发展

只有功能完善,才能让安置点更加文明和谐,才能推动移民群众发展致富。聚焦发展这一关键点,会东县坚持要素保障、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同步跟进,不断提升水电移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全面梳理、整合安置点各类资源配置,按照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在安置点建设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活动、就业创业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卫生室、幼教点、活动广场,实现水、电、路、网络“四通”。按照人口规模配套每年7—15万元的社会治理经费,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全面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移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会东县注重产业培育与基层治理整体联动,将县内18个安置点划分为乡村旅游、农业产业、贸易服务等3种发展类型,在每个安置点所在村扶持1个集体经济项目。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姜州安置点按每人1.5亩的标准配置生产用地,推广建设户均9平方米的集中养殖畜圈,试点建设200亩软籽石榴和葡萄种植基地,依托蓝莓基地98名移民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在蓝莓基地务工,每个月能挣2500多元,还能顾家。”姜州安置点居民李大哥说道。

会东县还聚焦现代村落打造,在安置点设置定点红白理事办理场所,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文化室、农家书屋、民俗文化广场等为载体,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农闲的晚上,大家都会到广场上跳蹢脚舞。”安置点第一书记表示,自入住以来,姜州安置点制订了村规民约、卫生文明公约、家庭积分管理制度等5个“居民约定”,组织评选“最美家庭”18户。同时,将会东傈僳族蹢脚舞、金沙江大锅盐制作技艺、传统红糖制作技艺、淘金技艺等纳入安置点展览,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倡导传承。

(县委组织部 耿向科)

#新冠肺炎_社会#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