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乾隆一生作诗41863首,为何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2020-10-24新闻4

文学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没有必然的关系。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捧红了寒山寺;崔颢一首《黄鹤楼》,让李白搁笔;左思《三都赋》,让洛阳纸贵……这些作者产量不大,作品名气不小。反之,高产也不等于高质,历史上许多迁客骚人著述颇丰,但大多都经不起大浪淘沙。

李白

乾隆写诗的数量,可谓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他是全球产量最高的诗人,一共创作41863首,大约是《诗经》篇数的137倍。《全唐诗》集合了唐代2200多位诗人,一共也才48000多首。老爷子一生才活了32000多天,除去童年,平均每天产出接近两首。

有时兴起,乾隆“下笔千言,依马可待”,一天就能产出十几首。比如,1771年,乾隆游览昆明湖,不到一小时就下了8首诗。可能正是因为追求数量,影响乾隆作品的质量。与其说他是写诗,不如说他是记录日程的流水账,乾隆大部分的诗更像日记。

乾隆

乾隆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对诗比较感兴趣,只不过他的这种兴趣仅仅停留于附庸风雅、叶公好龙的层面。有时为了追求诗情画意,乾隆不管什么时间、地点、时间都写,而且刻意追求押韵、对偶,完全脱离诗的创作规律,创作了许多没有文学意义的诗。

在中国文坛历史上如果要开列一张排行榜,乾隆只怕会名落孙山,他确实不具备吟诗作赋的基因,与李煜、曹操等帝王的创作水准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曹丕

而且乾隆写的诗,许多都是悼念富察皇后的,比如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途经山东时就赋诗一首: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意思是说,乾隆四过济南而不入,是担心一进去就勾起痛苦的记忆,十七年前富察在此病逝,如今悲伤依旧。

富察

这样的诗不下百余首,凡是看到皇后用过的物品、去过的地方,乾隆到能做出一首诗。每次到清东陵祭祖,乾隆都会去富察坟前扫墓。1790年,八十岁的乾隆来到富察的坟前还写了一首诗: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意思是说,我已经三年没来看你了,今天过来,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别人说我能活一百岁,我却不想活到那一天,只想快点与你团聚。

富察

乾隆的这些悼亡诗,写出了他对富察皇后的真情实感,但细细品来,总觉得差了点诗意,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比起来,高下立分。

能够入选课本的诗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代表着不同朝代和不同题材的文学最高水平,比如山水田园诗,就一定会首推王维;边塞诗,王昌龄就会当仁不让;情诗,柳永和李商隐会霸榜……

乾隆

乾隆的诗,题材广,数量多,只是难以达到该领域的最高水准,属于诗歌业余爱好者。偶尔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能蹦出一首入选小学课本: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当皇帝与当文人,完全是两回事,皇帝需要的是才能,文人需要的是才华。李煜是大文豪,却当不了合格的皇帝;乾隆是合格的帝王,却不是优秀的文人。所以,乾隆的诗只能进入故纸堆,很难上台面。

#诗词歌赋#乾隆#课本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