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张良的后人张鲁,是如何在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

2020-11-02新闻24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宦官干政,外部边患频生,内部社会矛盾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希望能从精神上获得安慰,这给宗教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些投机者也可以从而利用宗教

作为

思想工具,宣扬教义、吸引信徒、聚拢人心,积蓄在角逐乱世的资本,树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比如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再比如割据汉中的“五斗米道”张鲁。

留侯之后

在《汉天师世家》中记载,张鲁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他的祖父就是道教著名人物张道陵。张道陵本为沛国丰县人,客居蜀地,在山中修行。

张道陵去世之后,儿子张衡成为宗教领袖;张衡去世后,就轮到了他的儿子张鲁。张道陵、张衡、张鲁被后世称为“三张”,或者是“三师(天师、系师、嗣师)”。

祖孙三代都是宗教领袖,通过宗教活动收拢人望,为日后割据汉中打下一定基础。

断绝北道

张鲁能够崛起,与刘焉有很大关系。刘焉既是汉朝宗室,又是名士,还是朝官。他认为汉朝气数已尽,希望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分一杯羹。于是刘焉先劝汉灵帝“废史立牧”,设立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州牧,然后到传闻“有天子气”,实际上也是既险要又富庶的益州担任州牧。

张鲁的母亲有姿容,也有宗教影响力。

无论是出于个人欲望,还是加强对益州的掌控,刘焉都有与张鲁结交的动力。

张鲁母“常往来焉家”,张鲁也被刘焉加以重任。

刘焉想安心地当自己的“土皇帝”,自然要切断汉廷和自己的联系,避免汉廷的手伸进益州。他派遣张鲁、张脩二人攻打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据汉中,帮助刘焉截杀从汉中往来的汉使,好让刘焉有借口不承汉命,使益州成为一种接近独立的状态。

结果张鲁同样富有野心。在这个过程中,他袭击了张脩,吞并他的部众,达到独据汉中的目的。从后来刘焉联合马腾,出兵到长安(目的其实是救援和马腾起事失败的儿子刘范)的记载来看,张鲁在表面上似乎还隶属于刘焉,并没有公然自立。

但张鲁在完成“断北道”任务的同时,也在汉中根深蒂固,控制力远超于身在绵竹的刘焉(原先益州治所在绵竹,后因为大火焚毁,改为成都),是他割据一方的基业的开始。

张刘相争

刘焉因为大火(刘焉认为绵竹大火是对他的僭越之心的惩罚)和儿子丧命,一命呜呼。益州豪强赵韪认为刘璋懦弱,便于把控,于是推举刘璋为益州牧。刘璋肯定没有刘焉的威望,张鲁于是“稍骄恣,不承顺璋。”刘璋大怒,杀掉张鲁的家人。于是两家正式撕破脸皮,成为仇敌。张鲁在汉中割据自立。

刘璋任命“恩人”庞羲(联马腾讨李傕失败后,庞羲庇护刘璋的儿子回到益州)为巴郡太守,抵抗张鲁。结果庞羲被张鲁击败。张鲁因此得以“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五斗米道、

创始之争

张鲁治理汉中,利用宗教“五斗米道”。后人也习惯将“五斗米道”与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联系在一起。不过关于“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历史上存在很大的争议。《三国志·魏书八·张鲁传》记载,张陵(即张道陵)招收信徒时,收取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朝廷蔑称为“米贼”;之后张衡、张鲁各自继承衣钵,“五斗米道”三代相传。

而在《典略》中记载,

“五斗米道”的真正领袖并非张道陵,而是

张脩

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典略》中的“张脩”是“张衡”的讹写,但这种观点并不能站住脚跟。《后汉书·灵帝纪》中有

巴郡妖巫张脩反

的记载,与《典略》中互为佐证,所以张脩创立“五斗米道”这种说法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

后来张鲁占据汉中,接手、利用

张脩

留下来的“五斗米道”,以治理汉中,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况。

小编更倾向于《典略》中的说法。

思过治病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有一些共通之处,都有利用心理暗示来进行治病的手段。张脩时期的“五斗米道”,为病人治病时,将病人安置在静室思过,然后由宗教人员为其祷告,办法就是将病人的姓名和忏悔词写在三封书信上,一封放在山上;一封埋在土中;一封丢进水里,意思就是上天、入地、沉水,被称为“三官手书”。

如果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或者治愈,则成为“五斗米道”的功劳;如果无效,就是“不够虔诚”。治疗费用通常是五斗米,这大概就是“五斗米道”的名字的由来了。

通过这些宗教活动,张脩不仅积累大量钱粮用于后续发展(《蜀记》中记载,入“五斗米道”的费用不局限于五斗米,还有一些其他财物,但这种做法是张脩时期还是张鲁时期,小编无从得知),

还在汉中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和人望。这或许也是张鲁不得不沿袭“五斗米道”的原因。

遂增饰之

张鲁利用张脩的“五斗米道”治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增添内容。张鲁在汉中增设“义舍”,中间放置“义米肉”,也就是无偿提供给人们的住宿饮食;同时张鲁利用宗教的影响力“导人向善”,比如教义中宣扬,如果有人多拿“义米肉”,“鬼道辄病之”;如果有人犯下过错,依靠修整道路就能够“赎罪”。除此之外,张鲁还有“春夏禁杀”、“犯法者,三原”的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宽仁。外面避难流离的人来到汉中,

对“五斗米道”“

不敢不奉

”,可见当时张鲁治下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群众基础。

政教合一

张鲁治理汉中“不置长吏”,由宗教人员治理。在“五斗米道”的教阶制中,初来者为“鬼卒(或许是结合“三张”原本的“鬼道”)”;信奉程度较深以后,成为“祭酒”,这已经属于管理人员;管理的教众比较多的“祭酒”,则称为“治头大祭酒”。这样一来,

由张鲁——祭酒——鬼卒这种三级的统治制度基本形成。

兵败归曹

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张鲁畏惧曹操的兵锋,本来想直接投降。张鲁的弟弟张卫不服,劝止张鲁,率领军队守卫阳平。曹军本来作战失利,打算后撤,结果前军没听到撤退的命令,在夜里迷路,稀里糊涂摸进张卫的军营。张卫部以为曹军已至,失去斗志,轻易被杀散。

阳平失守,张鲁又决定投降。功曹阎圃劝说他,直接投降会受到轻视,应该象征性地反抗一段时间。于是张鲁退走巴中,临行前封存宝库,当做留给曹操的见面礼。曹操果然明白善意,劝降张鲁。于是张鲁投降,归附朝廷。

小结

张鲁有祖父张道陵和父亲张衡积攒下的人望,成为益州牧刘焉的部下。他利用刘焉的“断北道”的决断,袭击同伴张脩,继承“五斗米道”来治理汉中。张鲁政令宽厚、为百姓提供住宿饮食,颇受汉中、巴郡人爱戴。曹操征讨汉中时,张鲁没有选择抵抗到底,果断投降,受到万户侯、五子均为列侯的待遇,并与曹操结成儿女亲家。总而言之,作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张鲁可以说是善始善终,他的人生还是很圆满的。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汉天师世家》

#楚汉#张鲁#一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