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救在你身边!杭州23岁小伙突然在地铁站心跳呼吸骤停!他终于醒了!多亏这些为他搏出一条生路

2020-11-13新闻7

都市快报讯 “接到电话的一刹那,整个人都蒙了,以为要失去这个儿子了。”

回想过去十几天的经历,看着身旁能说会笑的儿子,50岁的老俞(化名)仍心有余悸。

12天前,老俞23岁的儿子阿修(化名)坐地铁时突然昏迷倒地,心跳呼吸骤停,在地铁工作人员、120急救中心急救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奇迹绽放,23岁的生命乐章,再次奏响。

坐地铁时他突然倒地 心跳呼吸骤停

阿修是河北人,来杭州近一年了,一直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平时,他喜欢玩游戏,家里还养了条狗。

白天工作忙,晚上是阿修自我放松的时间,“基本每天都熬夜,有时候玩游戏玩到凌晨1点多,还要去遛狗,经常凌晨2点多才睡。”

天天熬夜,白天阿修会觉得有点累,但仗着年轻,身体也没其他不舒服,他也没特别在意。

11月1日下午4点多,阿修乘坐地铁1号线往下沙方向,陪女朋友去上课,当列车开过客运中心站时,他突然呼吸困难,紧接着意识不清,瘫倒在车厢里。

气氛顿时有些紧张。朋友和周围乘客按下车厢里的紧急呼叫按钮,与此同时,正在下沙西地铁站值班的站长陈玲,接到了行车调度的电话:“下一趟进站的上行列车,有乘客晕倒。”

接到指令电话后,陈玲立马拎起车站急救箱,带上乘务员赶到站台。

没多久列车就到了,陈玲快步走进车厢,看到了躺在地上的阿修。

不间断胸外按压 AED四次除颤

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喂,喂,你好,能不能听到我说话。”陈玲蹲下身,拍了拍阿修的肩膀,大声呼叫他,可惜没有得到回应。考虑到车厢内空间有限,陈玲和几个乘客一起帮忙把阿修抬到了站台。

躺在站台上的阿修依然没有任何反应,陈玲摸了摸阿修的颈动脉,探了探鼻息,又观察了他的胸口,心里咯噔一下。“没有颈动脉的搏动,也没有鼻息,胸口也没有任何起伏,这就是心脏骤停啊。”

参加过急救技能培训的陈玲和同事分工,拨打120、进行心肺复苏并取用AED进行除颤等急救措施。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和AED配合除颤共四次,为阿修的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8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杭州市急救中心参加心肺复苏培训,还考了证。我记得老师说过,心脏骤停的人,除了心脏按压外,有条件的一定要尽快使用AED。”

虽然这是陈玲的第一次“实战”,但她坦言,当时一心想救人,害怕和紧张已经抛诸脑后,“直到那个小伙被120救护车送走,我才发现手心都是汗。”

接到120急救中心的急救指令后,杭州市急救中心的专业急救人员快速赶到急救现场。“我们到的时候,小伙身上贴着电极片,身旁放了一个AED,地铁工作人员还在给他做心肺复苏。把心电监护仪接上,发现小伙已经恢复了心跳,但心律依然很不稳定,口唇发紫、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当天参与急救的120急救中心吕春雷急救医生说道。

进行呼吸皮囊辅助通气等系列处置后,120救护车载着阿修就近驶往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做进一步抢救。

“工作十多年,遇见过很多令人遗憾的现场,像这次这样,等我们到达急救现场后病人心跳已经按回来的,很少很少。心肺复苏和AED,尤其是AED起了重要作用。” 吕春雷强调。

多学科快速联动会诊

“冰冻”大脑治疗保护脑功能

那边,120救护车争分夺秒赶往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这边,医院迅速开启绿色通道,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医护团队已做好准备,所有人都在为年轻的生命搏一线希望。

在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急诊科抢救室,阿修仅有微弱的呼吸和心跳。因为长时间的心跳骤停会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医护人员最担心的是,“这个年轻人永远醒不了了。”

为此,急诊科医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抢救,在急诊床边建立包括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紧急会诊团队。

“这么年轻的生命,一定要救活,并且要争取救醒过来,让他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重症医学科王长亮医生说。

阿修很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医护团队为他制订了“亚低温”治疗方案,这是一种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的神经保护抢救治疗手段,打个比方,就是把已经缺氧受损的病人大脑放进“冰箱”里,“冷冻”治疗24至48小时,严格控制体温在32℃至36℃,再经过科学的缓慢复温恢复正常体温的过程。

“神经系统损伤是院外心脏骤停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停了,心脏没有供血功能,大脑等全身重要脏器也会出现明显缺血缺氧,时间久了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个患者有过四次除颤,呼吸心跳骤停可能有10分钟,缺氧缺血很厉害,尽早选择亚低温治疗,能尽可能保护已经受损缺氧的脑组织。”王长亮医生解释。

11月1日晚上9点左右,医护人员为阿修戴上冰帽,让他躺在冰毯上,开始实行“亚低温”治疗,根据最新文献指南,阿修的体温被严格控制在34℃至36℃。

重症医护团队24小时守在阿修床头,严密监测他的各项生命体征和各个脏器的功能情况。

阿修清醒了!

经过24小时的“亚低温”治疗,医护团队准备唤醒这个年轻人,复温的过程要慢,每小时的恢复体温精准控制在0.25℃—0.5℃。

11月3日上午9点,“亚低温”治疗结束,医护团队开始唤醒阿修。当阿修有了微弱的动作,慢慢睁开眼睛,和医护人员对上眼神后,在场所有的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们都激动不已。

阿修清醒后的三天里,每天间断地出现了烦躁不配合、胡言乱语的脑损伤表现,持续时间多则半天,少则一两个小时。在监护病房医护团队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阿修的脑损伤症状逐渐消失,心脏损伤指标降低至正常,肾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11月9日,完全清醒的阿修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转到心内科CCU病房进一步查因治疗。从11月1日心脏骤停昏迷不醒到11月9日转出ICU病房,短短8天,医护人员为阿修创造了生命奇迹。

老俞推着儿子阿修回病房 记者 金晶 摄

“患者能恢复得这么好,得益于两点,一是地铁工作人员和120急救医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AED除颤,为他争取了黄金急救时间,二是邵逸夫医院多学科联合诊治为患者的恢复保驾护航。”王长亮医生感慨。

进一步评估心源性猝死原因

为后续治疗和减少复发

做准备

“11月2日飞到杭州,进到ICU看到儿子全身插满管子,昏迷不醒,没想到这么短时间他就完全清醒,有记忆,能认出我们,就跟做梦一样。”老俞感慨。

阿修住进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心内科病房后,专家团队为他安排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核磁共振等系列检查,排查阿修心律失常的原因,神经内科也将进一步检测阿修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最近一次心超提示,阿修心肌致密化不全,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心肌没有发育好,呈现蜂窝样,久而久之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或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患者这次心脏骤停是不是和心肌致密化不全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排查。” 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心内科林建伟副主任医师提道,“在询问病史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患者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这可能也是诱发疾病的原因。”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23岁的阿修一样幸运。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猝死,其中60%以上的心脏猝死发生在医疗机构之外,心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而目前,国内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外急救有效率低于2%,大众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

近三年杭州主城区 平均每年发生心搏骤停约1000例 经院前急救 复苏成功的概率约为7%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孙宝云介绍,据统计,在杭州主城区范围,最近三年平均每年发生心搏骤停1000例左右,经院前急救,最终患者在被送达医院之前恢复自助循环,即复苏成功的概率在7%左右。

“从这个数据看,较之全国范围院前急救成功率平均不到2%来说,杭州虽然可以说做得还不错,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心搏骤停高达20%-30%的院前复苏成功率,我们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与四方面因素相关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极其关键

孙宝云提到,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通常与四方面因素有关: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体系当中专业急救队伍的稳定性、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高低、人员密集区域AED的设置是否科学。

其中,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率极其关键。心搏骤停是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数据统计,85%的猝死发生在家中,其中约50%被家庭成员目击。而通过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得知,在公众场合心搏骤停也是时有发生。120的到达需要时间,如果在心搏骤停发生的第一时间,身边的人能及时识别并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而不是手足无措地干着急,该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心搏骤停急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

杭州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约12分钟30秒

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或经历心搏骤停事件。一旦发生,急救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心肺复苏每延迟1分钟,室颤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便会使患者生存率下降7%-10%。而在杭州,虽然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已逐步完善,但院前医疗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仍需12分30秒左右。

孙宝云表示,对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有效的救治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公众、院前、院内。第一,发生紧急情况,患者是否具备自救、呼救能力或得到目击者的及时救助;第二,120专业急救人员是否反应迅速,提供高质量的救助,并在前往医院的过程中及时传达患者有关情况至医院;第三,院内能否尽快掌握患者情况,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后续专业救治。

“为让更多的重危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三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作为其中的第一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学习、掌握急救知识,不管是对自身、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AED立法的城市

特别加入“好人条款”

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用它救人

《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杭州也因此成为了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及使用的城市。

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在市卫健委指导下承担了该《办法》的起草工作。孙宝云介绍,多数人对使用AED救治心搏骤停患者抱有一定的顾虑,担心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可能会被追责,这也限制了AED的推广使用。为此,《办法》中特别加入“好人条款”,第十三条规定“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现场救护。救助人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

“经数据分析发现,接受过专业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实施操作,抢救成功率更高。”孙宝云补充。

#猝死事件#阿修#杭州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